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易延友们的自负和尴尬
何小手
  何小手

  就李天一轮奸案,清华大学易延友教授抛出“强奸良家妇女比强奸陪酒女、陪舞女、三陪女、妓女危害性要大”的观点,各路人马“奔走相告”,针对此观点的驳斥、攻讦乃至人身攻击现象充斥网络。在舆论压力之下,易在微博向公众道歉。在此期间,这名来自学院的社会精英受到的声援极少,此类现象尽管并非首次出现,但它仍然让人唏嘘:为何学富五车的社会精英陷入孤立的境地,这是由大众的“反叛”导致的,还是精英自负的必然结果?

  观察对易延友的批评言论不难发现,它们重申的是现代社会常见的观点,“受害人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戴着德治眼镜看待特殊人群,除此之外,也有人从法律依据驳斥易延友,但总体看,学术论争并非主流。易触犯的不是学术权威,而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后者尽管容易本着弱者伦理为弱者代言,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话,但显然此次语境有所不同,一名社会精英的学术主张中充斥着世俗经验,即便是常人,表达这样的偏见与歧视都理应慎之又慎。人们有理由发出这样的焦虑:今后来自底层的弱势群体,在维护自身利益时是否会受到社会精英的抛弃乃至鄙夷?

  易延友及其支持者在自我辩护过程中,极其严肃地搜寻了大量支撑其观点的学术素材,此后针对其观点的辩驳出现新的讨论,有人认为,反对易的人不够务实,被斥为装×,有着浓厚男权主张的观点就此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对易的批判还在继续,白岩松认为,“冒犯公众比虚假新闻的危害更严重”,此观点遭遇不少批评,尽管易的观点过于偏颇,但在很多人看来,其言论自由也值得尊重。

  过去几天,易延友在与反对者博弈的过程中,表现出十足的谵妄,他的手足无措和故作从容在公共平台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名有着近五万粉丝,发博数不到500条的法学副教授,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除却个人的因素,笔者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时代社会精英的公共表达。今天,有着济世精神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很难找了,取而代之的是精于学术的学者和有着一技之长的专家,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他们的奉献。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与大众沟通的问题,网络时代,如何避免因为对知识与理性的推崇而走向大众的对立面,值得知识精英反省。

  过去个别知识分子遭受的攻击,一度让当事人感到委屈,他们在自我辩护的过程中经常提及其主张的知识依据。在与大众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单纯依靠知识权威,殊不知,如互联网这样的公共平台,并非单一的学术交流场域,一种观点所受到的褒贬不仅取决于它与学术权威的距离,大众情感、历史传统等因素同样会产生影响,社会精英如果一味踏空置虚,势必与民众渐行渐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政府说法矛盾损伤公信力
夏令营?瞎令营!
π的节日
“三公”消费要问是否科学合理
傲慢的重量
易延友们的自负和尴尬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易延友们的自负和尴尬 2013-07-22 2 2013年07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