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徐汇区徐家汇街道成立了本市首个学生社区指导站。徐家汇街道共有4所小学、2所完中和一所中职学校,加之不在此就读但居住在此的学生,中小学生人数近万。暑假伊始,一本印刷精美、趣味盎然的《徐家汇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活动指南》(简称“指南”)发到孩子们手中。大到著名的徐家汇源4A景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土山湾博物馆,小至位于沈马居委的“创新梦工厂”、潘家宅居委的“科普智趣园”,手册通过手绘地图和文字等,介绍了辖区内十多个可供暑假活动的场所。按图索骥,孩子们不仅可以畅享历史文化大餐,还能到徐家汇公园篮球场出一出汗,到百代“小红楼”前欣赏亲子广场剧。《指南》还鼓励学生“派送爱”,坚持不懈地做一些“小事”,例如种植花草、收拾房间、不剩饭菜、垃圾分类、清扫楼道、慰问孤老等,学会关爱,传播文明风尚。《指南》也罗列了社区学校暑托班免费开设的19门兴趣班课程,解决父母上班的后顾之忧。《指南》的每一页上,都印有一只可爱的小脚印,学生在参加完活动后,可以盖章留念。
“社区内藏着很多可以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我们要努力盘活这些资源,设计适合学生的菜单,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徐家汇街道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许嘉雯说,“即便孩子只是为了签到盖章去一次,也能让他知道今后有哪里可以去玩,自己对什么地方感兴趣,也是好的。” (下转A5版) (上接第1版)
许嘉雯介绍,指导站计划每年推进2个实践基地,并不断优化各项活动菜单,让学生的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资源,结合得更加紧密。
运营一年多来,这种“化学反应”已经产生。暑假伊始,徐光启纪念馆迎来了第一批“小小讲解员”——光启小学的小学生们。在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始琢磨如何编写儿童版讲解词,让更多同龄人了解徐光启的科学精神。馆长黄新华告诉记者,《指南》下发后,来馆参观的青少年明显增多了。过去,馆方和学校缺乏直接沟通渠道,如今有社区实践指导站“搭桥”,以徐光启名字命名的光启小学孩子们,兴奋地接受了任务和挑战。
与此同时,校内外的联动,也为学校的课程表添彩。得知汇师小学有开设艺术类拓展课的需求,指导站请来纸艺大师朱立群开设了纸艺拓展课,又将上海说唱表演艺术家黄永生请进虹桥路小学,如今,孩子们上海说唱表演团已像模像样,拓展课规模从1个班扩展到3个班;经过指导站联络,市四中学的初二和高一学生,第一次走进了神秘的国家电网公司科普体验中心。
“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社会机构和社区实践指导站深入合作,将企业、博物馆变成孩子们课余假期爱去的‘乐园’,而不仅仅是让我们帮助组织学生去当一回观众,炒一炒人气。”许嘉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