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种种乱象,说到底还是篮协的规则没制定好。
上月14日,参加NBL联赛的十家俱乐部再次收到中国篮协下发的《2013年新参加CBA俱乐部准入标准评分细则》,这个已经三易其稿的评分细则,被认为是准入标准的“最终稿”。可“最终稿”除明确了几个俱乐部“不具备升级资格”外,在评分标准上并没有太大变化,模糊的“灰色地带”不少。
准入标准评分细则分达标和打分项目两大块,其中包含NBL三年成绩、本赛季成绩、比赛场馆等12大项(见图表),每项所占比重不同,其中一些打分项目并不好量化。如“俱乐部运营”中的“文化建设”该如何定义?“赛事推广”、“商业推广”又由谁来评定?最含糊的当属“比赛场馆”及“自有设施”这两项,除了“自有场馆”这一项可以明确之外,球队休息室、媒体室、文字记者区等等,都有不确定性,以什么样的标准打分?如何能做到精确打分?
此外,这份准入细则直到7月中旬NBL联赛接近尾声时,才下发到各俱乐部,实在太迟。CBA扩军已经喊了多年,这份规则应该早早拟好才对——实际上,正因为细则下发得晚,所以一些俱乐部因此浪费了一个赛季的努力。“像自有场馆加分这一条,我们现在就算自己想建,能赶上篮协的考核吗?”这是NBL某俱乐部负责人的埋怨。
篮协细则中还指出,同一省份不能超过3支CBA球队,这实际上就剥夺了广州自由人的升级资格。自由人队虽然已经搬迁至重庆,但注册地依然在广州,在官方秩序册上仍被叫做“广州自由人”,因此理论上仍是广州球队。鉴于目前广东省已经有宏远、佛山和东莞3支球队,因此自由人即便拿到总冠军也铁定无缘CBA。
这次冲CBA大热门之一的江苏同曦也面临同样问题,为了不违反“同一城市不能有两支CBA球队”的规定,该队本赛季从南京远走安徽合肥。由于匆匆“搬家”,在“自有设施”、“比赛场馆”、“俱乐部推广”等评分上都会失分。
一部本该为各俱乐部指明方向的规则,为何反而成了扰乱视线的争议书?这个谜案篮协该如何解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