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为了解决80后、90后的就业难题,浦东新区塘桥街道酷暑天依然不断开拓就业渠道,在本市开出全国首条“公益街”,扶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同时,也把一批在家啃老的年轻人送上岗位。
父亲女儿双双待业
小沈学的是动漫设计,职校毕业后曾在一家私企工作过几年,但单位从未为她办理劳动合同,更没有缴纳过社保。企业里实行计件式工作,小沈的收入很少。
去年小沈辞职,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晃大半年就过去了。小沈爸爸急在心里:“我年纪大吃吃低保也就算了,你这么年轻,一直呆在家里怎么行呢?”
塘桥街道得知小沈家的情况后,蓝村居委会就业援助员伏海涛马上登门,并将小沈的工作问题列入重点关注内容。和小沈多次聊天后,伏海涛发现,小沈性格比较内向,看到陌生人不太放得开,导致她面试时候很“吃亏”。
伏海涛介绍小沈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就业培训,通过模拟“实战”,教授年轻人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同时,街道还特意组织了世纪公园一日游等活动,参加者都是社区的失业青年。年轻人们在大自然里放松身心,结交朋友、融入团队,走出“宅男宅女”的小圈子,变得阳光、自信,对他们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公益组织里找机会
一面为小沈“集训”,另一面,就业援助员也抓紧物色岗位。但推荐了几次工作,都没有成功。
伏海涛想到,在峨山路刚建起来的社会组织公益街,里面云集许多社会公益组织。经街道牵线搭桥,一家手工工坊答应给小沈一个见习岗位。伏海涛向小沈介绍情况后,小沈答应去试一试。没想到,去了没几次,她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这个手工工坊也是年轻人的一个创业项目,通过设计制作一些创意手工艺品,倡导环保理念。小沈原本就是学动漫设计的,这个工作正好符合她的爱好!再过几个月,半年的见习期就要到了,小沈希望自己能成为正式员工,为此,天天冒着酷暑去上班。
据悉,依托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塘桥街道培育、孵化和引进公益组织80家,大大拓宽了就业渠道。有名男青年刚失业,街道就业援助员通过联网系统发现后,立即冒着酷暑为他寻找到合适的岗位,才一周时间就帮他重新上岗!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