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至今晨,上海书展“全球文学十二时区”活动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书展嘉宾萧开愚、卡明斯基、科伦·麦凯恩等亲自来到现场,黎紫书、颜歌、阿乙、乔·邓索恩等通过网络现场连线与读者交流,现场还播放了夏尔·丹齐格、拉什·索比耶·克里斯滕森等作家的相关采访视频。大牌作家,轮流上阵。
“十二时区”的创意源于去年上海国家文学周期间,英国年轻的小说家乔·邓索恩因为签证,没能在公开活动举行时赶到上海,于是他在自己的书房录了一段有趣的视频,送给上海的读者们。因此,今年主办方就想通过这种网络的方式,让那些没能亲身来到上海书展的国际文学家们,与上海读者来一次亲密接触。
昨晚8时许,活动尚未开场,能容纳80余人的场地已经坐满,女性居多,大约占了六成,年轻人占到七成左右,不过记者也看到了三四位白发老人。第一位登场的,是诗人萧开愚,一到就摘下眼镜,读了自己的3首诗,第一首是用自己老家的方言四川话读的。随后登场的卡明斯基也朗诵了自己的诗,不过主办方这时候请了观众一起上来读诗。于是卡明斯基读一首,观众读一首,他用俄语,观众用中文。
卡明斯基读诗抑扬顿挫,很有激情;而观众中,前两个上来读诗的一个是小姑娘,一个是小伙子,最后一个上来的是一位肤色黝黑,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老人。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满含感情,给观众读了一首卡明斯基的《美国游子》,观众都给他鼓起掌来。不过到了凌晨,文学爱好者们也显出几分疲态,渐渐有人离场。
现场交流气氛很活跃,写作爱好者们乘机取经。有个男青年站起来问萧开愚,我是1985年生的,到现在还没结婚,您觉得我现在是不是正属于一个文思泉涌的时候?现场观众都大笑了起来,萧开愚也笑着说:“是的,是的,你这个年龄挺好的。”
有读者很喜欢科伦·麦凯恩的短篇小说,提问说是什么使得他在小说中对社会的边缘人物产生关注?科伦·麦凯恩回答说,他大概20多岁的时候想写一本书,但是不知道写什么,于是就骑上自行车四处环游,结果发现小人物也有自己的故事,是小人物使得文学更加精彩。
一位2个小孩的母亲和科伦·麦凯恩聊起了“育儿经”,问怎么样才能和孩子分享阅读?麦凯思回答说,从3个儿子6岁起,他每年圣诞节都会让儿子背一首诗送给他当圣诞礼物。他的儿子在20年以后,在求爱的时候,肯定会很高兴自己会背这些诗。
记者跟作家们聊了几句,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觉得很放松,很舒服。萧开愚说,活动很了不起,书展整体都有了进步,以前去看法兰克福书展觉得好,没想到上海书展也有了这么大的规模。卡明斯基觉得气氛很好,很开心,就是读者问的有没有女朋友的问题私人了点。实习生 卢家希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