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幕降临,上海就成了一座“不夜城”,绚烂多变的灯光让这座城市更似“魔都”。可是迷人的“亮”点也会给人带来不少烦恼。今年七夕,原本人们可以欣赏一场难得的英仙座流星雨,却因为城市光污染让观赏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座城市艺术、科技、文化的寄托,灯光给城市美化增色,却要警惕它们带来的“负担”。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的张德明用独特的视角,发现并创造着既美又实的灯光艺术。
“光”的艺术就是以“光”为元素的装置艺术。现代城市“光”的艺术,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和风貌,视觉上赏心悦目的“光”艺术,会营造令人兴奋的场景,为现代城市夜间增添活力。当它们与上海的“城市艺术品”——风格迥异的建筑、层出不穷的雕塑、巧妙和谐的装置作品等相遇时,我们的思想也跟着被不断激活。
【致敬城市“黑暗”艺术】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的灯泡,从最初最单纯的夜间照明开始,灯光让夜晚的黑暗不再令人生惧,同时也开启了“黑暗”艺术的大门。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的张德明不断寻找着上海城市景观灯光中的艺术靓点,并且参与了设计,让景观灯光与环境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上海城市高架轻轨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张德明用光的艺术小品《飞翔的梦》,正是借用高架立柱有序的排列,富有活力的空间,将现代化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用LED线状光源构筑小品的动态,展现出空中交通的梦幻。“鸟”飞翔的翅膀,在光的作用下,优雅舒展充满活力,渐变而朴素的LED红、蓝、白三色光色,似“鸟”浪漫的舞姿,表现了幸福和欣喜,让夜间的空间更加精彩。
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绿化中的灯光小品《和谐之光》,则表现了夜色中光色升华印象,华政的校园文化通过主题灯光小品,得到充分展示。三根立柱表现了华政校训“立法、执法、守法”的精神,梦幻般的薄雾,让夜景空间充满生气和温馨。远眺此景,变幻的光色,漂浮的雾景,影射着主题灯光小品,似祥和的白鸽,又似顺风的白帆,表达了华政校园文化的品质。
在张德明所有创作中,无不体现了他对“光”艺术更深层的追求:品质上富有内涵的“光”艺术,会渲染梦幻优雅的空间,为现代城市夜间增添魅力。风格上追求新意的“光”艺术,会创造闪耀靓丽的形象,为现代城市夜景增添新貌。
【当灯光遇上雕塑建筑】
如果将城市景观灯光大致分个类,那么至少有三大类。
一类是静态性灯光,一些住宅建筑或商业建筑外墙上长期固定的,还有配合雕塑、装置而设计的小品都是,也许它们并不出彩,但却是城市灯光带中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可能布满整个大楼外墙上,也可以在屋顶上低调安上一圈。苏州河沿河住宅就是静态性灯光最佳案例,一到夜里,这里沿着河流的形状,构成了一条不断飘逸的“五彩缎带”。
一类是动态性灯光,这类光线以前很常见,比如利用了丁达尔现象的彩色光束不断在高楼间穿梭,为城市夜色增了几分活力。香港早在多年前就明令禁止了这样的动态光,原因是灯光的跳动可能会干扰到维多利亚机场的飞机的正常起降。而上海也越来越少,想来也与动态光容易造成光污染有关。
还有一类是表演性灯光,诸如新年的4D外滩灯光秀,除了利用灯光的色彩、数量和简单的移动,更是通过先进的电脑计算设计,用灯光与大家见惯了的外滩历史建筑为市民奉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让看过的人大呼过瘾。
无论哪一种,景观灯光都离不开一个与之相称的对象,无论是灯光为雕塑渲染,还是建筑为灯光作陪衬,又或是灯光与环境共同呈现表演,都是灯光对城市美化的成果。
【设计师们的矛盾烦恼】
当然,除去这些令人想也想不到的城市灯光,普通百姓最熟悉的自然还是离自己生活最近的——居民区里景观灯光。如果夜晚乘坐飞机经过上海上空,你会一眼看到市区在哪里,因为不仅是摩天大楼,越来越多的住宅建筑也成为了灯光搭建的舞台。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2010年世博会时,园区附近的灯光的整齐明亮,感觉就像是在为园区各场馆缤纷的“斗艳”在助威似的。
不过,这些美妙的灯光并没有受到市民的百分百好评,像张德明这样的灯光设计师始终也在烦恼着、矛盾着,在设计时既要产生效果上的美,又要竭力避免灯光对环境、对市民健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市民也同样如此,他们也愿意享受灯光秀之类的表演,也愿意看到街道被五彩的灯光修饰得更明亮,但却不愿因为附近的灯光装置产生的噪音以及窗外彻夜通明的亮光而搞得难以入眠。
无论是设计者还是欣赏者,在看到灯光美化城市夜景,激活人们审美意识的同时,千万也别忘记想想环境是否负荷得起。我们需要灯光美,但更需要适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