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邀参加了《蒋凤仪书法艺术作品展》及研讨会。研讨会上,在众多发言者中,有位忠厚平实的中年人,怀着深情,中肯地介绍了这位艺德双馨的已故老书法家的艺品人品,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他便是蒋凤仪老先生的入室弟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钟家隆先生。
在师从蒋老至今的30多年里,家隆先生走了一条踏踏实实的循序渐进之路。他以篆隶为宗,从邓石文起步,上溯商周金文、甲骨,下探魏碑行楷。大量的碑帖临习,夯实了他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他的造型能力,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他说:“我写碑,不光学其表面上斑驳的所谓金石气,更要通过读碑写碑,努力把握前人的书写气息和运笔法则,以此来完善自己的创作。”
这些年来,家隆的篆书、隶书,已经在书坛显露头角,多次入选了市级和国家级重大书法展览,包括2010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500家书法精品展和欧洲、亚洲书法交流展及研讨会,博得好评。不过,他是清醒的,总是不断地总结自己,找出差距,找出不足。力图有所突破。慢慢地,他把更多精力放到甲骨文创作和研究中。他说:“甲骨文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结构风格、疏密安排、刚柔相济、动静参差,都令我神往。若能以笔代刀,悉心讲求其运笔方法和字形章法,必可从中得到启示,成为突破口,使自己的创作进入新的高度。”
从此,他大量阅读中国文字学和甲骨文有关著作,了解文字起源和构造,同时研究罗振玉、王国维等甲骨文书法论述,使自己的创作左右逢源。在此基础上,他以隶养篆,创造性地把甲骨文的线条笔法运用到隶书创作,从而增强了书写性和可看性;又用甲骨文结构简练,线条挺拔,遒劲有力来改变自己过去隶书线条太粗,“黑气”太重的书写习惯。
很多人在看了家隆的书法包括篆隶书法后,都觉得“没有火气”,自有一股内在的静美。我认为,家隆能做到这一点,缘于他自甘寂寞、不随波逐流的情愫和定力,也缘于他能够从技法上把这种情愫和定力表现出来。他写出来的字,神韵独具,每个字都各具姿态,做到上下呼应,前后搭配而且线条干净,用笔轻逸,计白当黑,当然就显得静美无霸气。尤其他的甲骨文书法,更是笔致挺拔,又不失柔美,静中寓动又古朴儒雅,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