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费徐家汇
王纪人
  王纪人

  说起我与徐家汇的关系,可以追溯到高中时代,那时就近参加了填平肇嘉浜的公益劳动,大概有几万人用原始的工具轮流参加。人海战术的场面总是十分壮观的,令人记忆犹新。然后,一条存在了好几十年的臭水浜变成了通衢林荫大道——肇嘉浜路,直通徐家汇中心。后来我上大学要去桂林路,徐家汇是必经之地;留校任教后,更是经常要路过。但因为是坐公交车或校车一晃而过,印象深的也就是那些体量巨大的建筑。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哥特式的徐家汇天主教堂,庄严肃穆,美轮美奂,据说位居东亚第一。“文革”中在漕溪北路造了几栋高层住宅和万人体育馆——当时的新闻纪录片常常有它们的影像,因为是“文革”中少有的建设成果,便反复地炫耀。可是天主教堂的两个巍峨的尖顶却不翼而飞了,直到“文革”结束多年后才重新安上,但不再是原汁原味了。

  80年代中期,我家迁到了淮海中路华山路交界的一栋公寓里,这公寓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恰好与徐家汇天主教堂同龄。虽说归长宁区,但过马路就是徐汇区了。在搬好家那一天,与徐家汇好像才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大约有一个月时间,经常会外出去熟悉一下周边环境。但那时徐家汇还没有多少商业设施,因此购物还是要去熟悉的淮海中路陕西路至重庆路一带。看电影倒是换了地方,从淮海电影院换成了衡山电影院,那儿有一种庭院氛围,显得比较雅致。吃饭是件麻烦的事,因为家里没人对烹饪情有独钟,常常要东走西逛地四处觅食。后来漕溪路靠裕德路处开了一家中兴百货,底楼有一家蛮大的小吃铺,味道还不错,就会经常去,但毕竟有点距离。从90年代初开始,徐家汇像被《哈利·波特》里谁的魔法棒击中一样,几乎一天一个样。在我毫无商业细胞的头脑里,觉得有二三栋商厦也就够了,干嘛要在仅仅1.2平方公里的地盘上盖那么多商厦和办公大楼?但没想到的是,照样人流如潮,而且越来越人山人海。好像有什么吸金大法一样,把邻近商业区的生意都吸过来了。这才知道什么叫“人气”,什么叫做“规模效应”了。从此我们凡是要购买衣物及大小电器,乃至荤素食材,一般都去徐家汇商业圈选购。毕竟那些商厦就如同一片林子里的树木,一棵棵地挨着的,这家没有或不合适,再走几家总能买到。更何况,其中还有三家大商厦竟是“串通”在一起的,我指的是可以从一家走到另两家的。当你走出第三家时,肯定不会空着手出门的,除非你仅仅是为了去看风景。

  若要问我最喜欢徐家汇的究竟是什么?其实还不是方便的购物环境,更不是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而是在平整掉大中华橡胶厂后精心构造的徐家汇公园。在这寸土寸金的上海十大商业圈之一、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竟然用如此大的手笔,泼墨似的一下子泼出了八公顷的绿色,那绿树、绿草、绿湖和镶嵌其间的富有后现代情调的平缓建筑,宛如在急管繁弦似的城市节奏中,增添了一个美丽的休止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品味典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10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拍卖指南
   第B12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心灵与眼睛
消费徐家汇
儿子何时能长大
我喜欢创作这个词
一件有关烟缸的小事
还是给张处方好
入秋花粥好养生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消费徐家汇 2013-08-24 2 2013年08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