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之前,《赤日炎炎读“官闻”》在“已晚谭”刊出的时候,江南还在百余年未遇的酷暑之中,但这一周,酷暑已渐消退。而在这个趋凉还热的周末,让我们仍然来读两条“官闻”——居然都是与“车”有关,又都被称为不该成为“新闻”的新闻。
一条其实是旧闻,只是这一周“曝”出而已——说朱镕基同志在上海当市长和书记那几年,夫人劳安同志天天骑自行车送外孙女上幼儿园。有一天狂风大雨,劳安同志仍推车出门准备送学,司机看到了,说那太不安全了,一老一小,一辆自行车怎么行?于是用公车送了一下。这事儿被朱镕基知道了,照例板了脸,说是不允许,当天就付清了油钱……
劳安同志天天骑自行车送外孙女,这是一条我们原来不知的“新闻”——但也有人说,这事很正常,不该成为“新闻”,因为“官车”是给市长跑公务用的,夫人不能用,外孙女更不能坐呀!
但是舆论之间,更有一种声音,说这是一条“真新闻”,而且是一则直指当下的“批评性报道”——公车私用,在于我们的某些官员,不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么?你见过有几个市长夫人,“天天骑自行车送外孙女”的?所以劳安同志的自行车也好,朱镕基同志的板脸付清油钱也罢,都是“反潮流”的“好新闻”。
记得两年之前,上海某局有一位处长,天天用官车接送太太,这事被时任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知道了,在大会上点了出来。据我的耳闻,也有一些同僚官员,对此不以为然,说那不是“很正常”吗?还有认为市委书记“太不讲人情”的——是呵,因为“官车接送太太”这一类事,业已成为“正常”之态,批评一下,反而“不讲人情”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安同志天天骑自行车送外孙女,才有它的“新闻价值”——但这样一件平常事,之所以成了众所注目的“新闻”,似乎还有了一点特立独行的“新闻价值”,你说是满心喜悦呢还是一点悲哀?
这周还有一条新闻,是说赤日炎炎之中,某市交通局长,应市民之邀,去坐了一次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局长挤了一回“蒸笼车”,才知道热得不行,立马拍板将全城公交空调化进程“提前一年”!
这当然是一条亲民的“好新闻”,但不知怎的,网民之间,又是质疑连连,说这个交通局长,从来没有坐过公交车?这次是第一次挤公交,还是在市民强烈呼声之下,这该表扬还是该打屁股?也有网民说,如果该局长不是偶尔挤了一回公交,不是“热得不行”,那该市的“公交空调化”,要等哪年哪月才能实现,老百姓在“蒸笼车”里还要挤上多少年?至于请问该市公共交通的决策机制究竟是什么样的,局长偶尔一“热”就可以拍板“提前一年”,这算什么“新闻”?就更是有识之问了——总之人们认为,交通局长挤公交,本不该成为“新闻”。现在连这都成了稀缺的“新闻”,这该是褒扬还是一种讽刺呢?
两条“官闻”,似乎都是“很正常”的事,本来都不该成为新闻,但它们的确都成了众口相传、令人叹息不已的“新闻”,这件事儿,本身就值得叹息,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