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知文化浅
在昨天毕业的152名学员中,孙秀宝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今年刚好50周岁的孙秀宝阿姨,家住松江叶榭镇井凌桥村,20多年前在工厂做工时被冲床轧断了多个右手指,成了肢体残疾者,在担任了叶榭镇残疾人服务中心的助残员后,孙阿姨的工作一直十分忙碌,但渐渐地,她明显感觉到仅有高中文化已经越来越难做好眼下的这份工作了,尤其是她负责的“阳光心园”,是专门针对精神残疾人员的,需要每个助残员都要有较好的文化功底,特别要有专业的心理和社工理论知识。于是,尽管上了年纪,尽管家里家外事忙,但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孙阿姨下定决心,报名参加了文化事业管理大专班,成为残疾人学院的首批学员。
克服学习重重难
“三年的大学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比如,我的右手很难握笔,为了练好写字,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再比如,别人打电脑是双手并用,我则是用左手敲键,这样的困难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孙阿姨说。
孙秀宝家住松江城区的最南面,每次上课都要赶早上6时的公交车,花将近两个小时才能到校,但她却风雨无阻,总是提前坐进教室。由于年龄关系,平时熟练使用电脑的机会不多,计算机学科成了孙阿姨学习上的一道难关。上机学习时,虽然有老师手把手地教,但一回到家里独自练习时就又抓瞎了。于是,儿媳妇魏娜充当起了“家庭教师”。通过刻苦的学习,孙阿姨逐渐能熟练地应用电脑了,最终还取得了优秀成绩。
相约家人同进步
孙阿姨对学习的痴迷也感染了家人。去年,儿媳妇魏娜也报名参加了开大松江分校会计专科的学习,从此,两人同进同出成了一对婆媳学员。看到婆婆读书那么认真,魏娜也自然不甘落后,白天经营着一家服装店,还要每天挤出时间看书做作业,到晚上回家后,便与婆婆相约在书房里,讨论学习上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以前,婆媳俩由于生活习惯的迥异,彼此间交流并不多,没想到成了同学后,两人间的关系变得极其亲密了,不仅在学习上有了共同语言,更是在生活与工作等方面成了无话不聊的“闺蜜”,一家人也比以前更加和睦、更加其乐融融了。
现在,孙阿姨与儿子、媳妇又有了新的约定:等儿媳拿到大专文凭后,他们三人再一同去报考开放大学的本科专业,争取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型家庭”。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