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提交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中首次出现了禁止在车厢饮食的规定。这也意味着上海有望首次通过立法明确地铁车厢“禁食令”。根据修改稿,此前因引发较大争议而未被写入修订草案的“地铁禁食”相关条款,在征求多方意见后,此次出现在修订草案修改稿中,禁止限定范围则明确为“车厢内饮食”。而最高五百元的罚款也让该草案异常醒目。
相较禁止随地便溺、折叠式自行车进入而言,“地铁禁食”可谓争议最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脚步匆匆,而在公共交通上进食也是多少年沿袭下来的习惯。吃早点和坐公交之间似乎有着种种“纠结”。如何引导市民改掉在公交车上进食这个“习惯”? 征询公众意见,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现在上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之后,有望首次通过立法明确地铁车厢“禁食令”,为禁令的正式出台和施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改变习惯需要一个时间表。据科研数据,二十一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个人如此,遑论民间多年的“陋习”?万事开头难。起初大家对禁令会不适应,违令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会有一段时间的反弹。这就意味着,注意政策的渐进性非常必要,不妨先在车厢内张贴文明禁食的标识,加上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正面引导,缓解管理方和乘客之间的矛盾,让禁令得以柔性执行。
“地铁禁食令”的执行,需要严格到位的责任主体来确保。比如,哪些食品当禁?谁来界定?这禁令到底该由谁来执行、谁来监督?假如“令行禁止”缺少有力、到位的执行条件,地铁禁食可能还是看上去很美的一纸空文而已。公共交通禁止饮食,需要公众和相关管理部门在文明出行上达成共识,多方共同努力,落到实处,这也是文明社会向前推进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