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地铁发展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上海地铁起步不算早,但短短的二十年里,建设速度却是世界第一。现在它除了每天承担着整个城市近半的客流运载量,还有逐渐成为上海地下美术地图的一大亮点。
从“细胞”开始生长
地铁艺术走向互动
将来,上海地铁站会是什么模样?业内人士介绍,将变身大型的地铁公共艺术馆,艺术馆将由小站点的艺术“细胞”、中型站点的艺术长廊、大型站点的艺术馆共同编成,比如徐家汇站、人民广场站、浦东国际机场站、迪士尼站、虹桥火车站、中华艺术宫站等都适合建设中等艺术馆;而“细胞”型艺术馆的规模在五到十二米,并且争取公共艺术的覆盖率达到100%。与此同时,艺术种类也将大幅增加,还将与上海双年展、上海国际设计展、上海国际电影节及艺术家们联动。
传统的地铁艺术包括雕塑、壁画、小品、装置等,但近年来它们渐渐互动起来,就连壁画海报也有互动。后滩站的“炫彩新潮”是一套玻璃媒体互动装置,以通透的玻璃圆管矩阵与漂浮的彩球为基本组合。客人经过时,管内小球就会呈现出波浪状的优美律动,晶莹的玻璃里就开始潮水起伏,看着心里很舒服。
让艺术互动起来的驱动力当然是政府。今年元月,首届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周让人印象深刻。启动文化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人民广场车站大厅的音乐角,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与音乐学校学员甚至盲童同台演出。在1号线徐家汇站台上的发泄柱也很有意思,任你打任你踹,广告词说得还美:“每年有1824分钟你在站台上等待,别浪费来打几拳。”
天赐良机流动升级
设计跟上建设步伐
众所周知,地铁里空间狭小,客流众多,如何让熙来攘往的乘客待着舒服、看着养眼?当然需要艺术跟上。随着地铁建设,地下空间的环境艺术受到决策者、设计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艺术化的环境营造在地铁线路上逐步经历了“点——线——网”的演变发展过程,而现在更是形成了政府主导、专家唱主角、全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让地铁车站成为城市风景点”的口号,随之而来的就是地铁车站全面铺开“公共艺术新改建系列工程”,上海地铁新老线路等8条、51座车站全都被纳入。随后不久,大家就能在7号线龙阳路站看到“花间飞舞”田园风光铜板壁画,9号线徐家汇站看到“海上印象”大型丝网印刷壁画,还有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看到“知识之梯”大型浮雕,看到高校的“LOGO”站名,整条10号线一站一花卉的营造国际上也不多见;而8号线更是出现了清水混凝土这样“天然去雕饰”的时尚车站。
10号线“颠覆了我对地铁的印象,不再使用单调的颜色标识,用缤纷的色彩在乘坐途中带来不同心情,且柱体上的四季花卉栩栩如生,简直将地铁变成了一座地下艺术长廊。”天天乘坐这条线路的同济大学郝老师描述着他看到的地铁艺术变化,感慨万千。
在上海,有哪一种地下空间超过地铁?虽然地铁建设的初衷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后,如何将这个“大舞台”琢磨得诗情画意就成为更迫切的需要了。所以,地铁车站空间环境的艺术化是本世纪初以来,尤其是上海获得世博会举办权后大张旗鼓开展的工作,可以说,世博会为地铁环境的艺术化升级提供了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