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环境艺术化进程中,政府功不可没,处处强调亲民。今年元旦启动的“地铁文化周”项目,规模大,参与人数多,标志着沪上公共文化新一轮设施建设的全面启动。而《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建设(2013-2015年)三年行动计划》更是雄心勃勃,它是4个方面的立体布局:新建的18个车站,装饰各类大型浮雕壁画,布置70座车站近100幅大型浮雕油画;标志性枢纽型车站,“上海好儿女”形象和事迹上“广告黄金地段”灯箱,新建地铁车站预留30米长的公益宣传长廊;开设“上海地铁音乐角”,布置文化展示长廊;车厢内的展板拉手,布置中外诗歌、城市新老八景、名家名画名言等等,打造“上海地铁文化列车”。这些具体切实的文化艺术建设措施,不仅让上海地铁在理念、科技手段上,地铁与周边开发的结合上,水平在国内领先,艺术环境的营造水平使上海地铁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更为巩固。
应该说,上海地铁艺术是在分享了国际地铁文化的基础上向前进步的,由于加入了上海海派文化的地域特征,相信未来也成为国际潮流中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
将地铁加入地下艺术空间的“大家族”在上海刚刚起步,因此不得不关注的重点是,上海地铁百尺竿头可否再进一步?随着地铁空间的越来越大,地铁站越来越宽敞,我们当然可以为市民创造更多的艺术和休闲空间,地铁站更可以建设成为附近居民的“文化艺术活动站”,使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这里,大家可以谈天,听书,演节目,琴棋书画,样样都可闪亮登场,那时,地铁站就成了大家的“文化大院”了,引领世界地铁文化艺术潮流当然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这也需要我们的政府有组织地规划、引导和扶持,还要找好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