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高新科技“明星”——3D打印机,可能在室内造成一定浓度的超细颗粒物排放,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布伦特·斯蒂芬斯前不久在学术期刊《大气环境》上发表论文,如是提醒。
是把高新科技美好的应用前景和未知的潜在风险同时给公众看,还是待风险发生后再来解释相关知识与原理?上海市科学研究所科研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小玲博士建议,科普绿皮书不失为一种让公众全面了解高新科技,参与相关咨询决策的有效方法。
新技术风险何不第一时间告知
研究人员选取了5款目前热门、通常用于打印小塑料图形的桌面3D打印机,并测量其在办公空间内操作时所排放的超细颗粒浓度。结果显示,总的超细颗粒物排放率颇高。根据打印材料的不同,每分钟排放200亿-2000亿个粒子不等。
其中的道理不难解释。因为3D打印机是通过加热将原料从小喷嘴中挤出,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从而“打印”出实体产品。目前使用的打印材料基本上是石膏、无机粉料、光敏树脂、塑料、石蜡、尼龙、陶瓷等,在加工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悬浮颗粒物排放。
不过,大家不必为此过虑。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通风或没有充分过滤的室内环境中,桌面3D打印机的超细颗粒物排放率,只相当于室内一台低功率电炉烧烤食物排放的浓度。
问题是,虽然此类风险是可控的,但如果不第一时间告知,日后待3D打印机普及到家庭时再被曝出相关问题,风险会不会被放大,是否更易引发公众的不安全感?
让公众理解技术风险是门学问
LED灯,曾因色温高时散发的蓝光较多可能损伤视网膜而引发担忧。如何让公众充分理解新技术在安全、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风险,是一门学问。
刘小玲举例说,在欧盟,推广新技术都要先通过新兴及新鉴定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简称SCENIHR)的评估。这个科学委员会由欧盟卫生和消费者保护总局管理,提供与消费品有关的科学问题咨询。无烟烟草制品等公众关心的技术产品的安全性问题,都经过SCENIHR的鉴定并公布。由于SCENIHR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它提供的检测评估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公众对高科技产品潜在风险的担忧乃至误解。在我国,目前尚无类似有公信力的机构。
刘小玲介绍,在发达国家,通常重要的科技决策都会有各种形式的公众咨询环节,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绿皮书”。
(下转A2版) (上接第1版)
欧盟科普绿皮书“一箭三雕”
欧盟2011年12月底发布的《点亮未来:促进创新照明技术的普及》绿皮书,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欧盟认为,21世纪将进入以固态照明为代表的新型照明光源时代,与其它照明技术相比,LED照明可节省高达70%的能源和成本,预计到2020年,世界LED照明市场规模将达到880亿欧元。但同时LED 也存在技术成熟度不高、产品性能不稳定、产品的初置成本高等问题,因而“政府和专家叫好”但“市场不叫座”。绿皮书向公众解释了半导体照明技术的优缺点、目前市场推广中遇到的障碍、LED照明产业对欧洲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以及欧盟打算如何加强半导体照明LED的部署和合作等关键问题。
绿皮书在网上公开,公众可下载也可提交意见。欧盟在2012年7月公布调查结果:大部分公众都认为绿皮书正确分析了欧洲固态照明普及推广所遇到的挑战,而且支持采取更有力的政策体系来应对挑战。
刘小玲认为,这份绿皮书起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向公众普及了LED照明的知识;取得了公众对于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支持;获得重要的市场信息,欧盟可为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找到更精准的细分市场。
建议上海率先应用科普绿皮书
刘小玲博士指出,公众参与咨询决策有两种层次:一是公众理解和接受决策者和专家的解释,支持某项技术应用或某个项目;二是公众直接参与到项目决策的整个过程,有效影响决策的形成。目前在我国,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第一层次,较少进入第二层次。
过去通常认为,只有专家才具有专业知识,才能对项目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今,“专家”和“砖家”的标签同样泛滥,令专家在公众中的信誉度下降。发达国家公众参与咨询决策的实践表明,公众能够从专家很难注意到的视角来讨论技术应用,而这些结论对于新技术融入百姓生活是非常关键的。
她建议,上海居民的科学素养比较高,可率先应用绿皮书来建立重大科技决策的公众参与制度。对公众而言,参与科学决策并不是简单的上网投票、发表意见,而是要在了解事件全貌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给出负责任的选择。短期而言,公众崇拜科技固然是好事;但从长远计,对科技只有崇拜没有反思,也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