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竹情结更甚,千百年来,无数诗人、艺术家以竹为资料和素材,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精美绝伦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工艺美术品,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与此同时,竹子这一普通的自然之物也被赋予了许多诸如虚心劲节、宁折不屈等民族品格的人文含义和自然、娴雅美学属性。
竹刻又是我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百花园中,最为人们熟识、喜爱的工艺奇葩。要追溯竹刻历史,可远到南北朝,甚而更远。但以明代“嘉定”、“金陵”两派“三朱一濮”竹根雕最具盛名;到清代有吴、封、周、潘四家继绝,清中叶以后竹根雕刻日渐衰落,也少有名家名作出现、流传。
竹刻工艺制作可分为平刻、立雕(圆雕)。平刻指在竹面上施刀,如笔筒、扇骨、臂搁等文房物品。立雕多用竹根雕成,有仙佛道释、童叟仕女、动物器物,以供人们陈设把玩,寄托着人生愿想。
竹根雕工艺制作,首先要选好密实厚重的根材。一般以高山毛竹为佳,选其根部的土下部分,取竹节密布、内壁最厚的一段,再经熏泡蒸煮,日光暴晒后,淘汰开裂、变质、变形者,然后去除须根,倒过来削平上一节作为底座。接着就可以设计、打稿了。竹根雕设计稿,不同一般的是,不尽是平面粉本,有时要做泥实模。因有实体依据,更利于随修随改,奏刀施刻。概言之,制作过程是选良材,就材形、纹理(甚至瑕疵)赋予丰富的想象,构造出美妙图稿、实模,再施展最佳的雕刻的功夫,才能创造出一件精工典雅或惟妙惟肖的成功作品。最后还要上油保养。由此可知,竹根雕刻较之竹身平刻作品对于材质要求,制作复杂程度要高得许多,技艺含量更是不可比拟。在竹雕行内称“大件”、“小件”往往不是以形体大小、分量轻重来区别,多以制作的复杂系数衡量。所以竹根圆雕物件,再小都称大件,竹身平刻者再大都属小件之列。初学者均从平刻起步,再涉圆雕,由易到难,渐臻高境。
笔者夫妇酷爱竹木、金属雕刻艺品,现以竹根雕佳作《祖孙乐》与读者共赏。
此件根雕尺寸11×14厘米,主体人物老者形象,束发高髻,宽袖长袍,右手捋须,左臂搂孙,笑容可掬,神态安详,其乐融融,有太古之风,反映古来农耕社会人们祈望儿孙满堂,多子长寿的世俗观念。
从雕刻角度看,刻画精到,刀法娴熟,刀笔深入,线条流畅,形神皆备。老人衣角曳地,面部骨骼突出,口唇眼眶下陷,面目寒俭,岁月沧桑的痕迹鲜明深刻;孩童短衣紧身,面庞圆润饱满,稚嫩天真,这一长幼老小,形成强烈对比,极见艺术匠心。
雕件色如琥珀,包浆老到厚实,以手轻掂,略有沉重感。因年份久远,衣褶上散见虫蚀小孔,虽无名款,确信非凡庸刻手所为。再结合雕刻风格几方面因素自判为明末清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