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种种问题,《新民周刊》记者电话采访了沈阳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斌向记者解释,由于申请助学金的人数比学院分到的助学金名额多出近一倍,出于公正和透明考量,学院有必要保证学生们对于助学金去向的知情权。周斌表示,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必须做好思想准备,既想拿到助学金,又不愿公开自己的信息,是不现实的。
据周斌介绍,所谓的家庭情况介绍,只适用于大一新生。到了大二大三,同学之间互相都了解了,申请人花钱习惯怎么样,吃什么、穿什么大家都看在眼里,助学金该给谁,直接投票就行了,不用再让申请人自己说家里有多困难。
面对舆论的不解,周斌表示,学院这一做法可能确实存在欠妥之处,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但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其他学校大多也都是采取这样的做法,我们这样做了好多届,之前一直没有学生反映有何不妥。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寻找取代方案。”
当记者问及,可否考虑让贫困学生将自己的家庭情况,用书面的形式交给其辅导员,由学院老师领导评定,只将评定结果公布,免去贫困学生上台讲述家境困窘的尴尬时,周斌告诉记者:“这样的做法我们之前考虑过,但仅凭几个老师的判断,未免太主观。”
尽管现实中真正的贫穷无法掩盖,同样有人试图用一层自卑与自尊交织的外衣,与其隔离开来。对于大学里的年轻人,助学金或许可以为其缓解经济上的拮据,然而,由于贫穷造成的心理敏感,又该通过何种途径获得救助?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新一期《新民周刊》)
王若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