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最能体现编导洞察力、最能提升观众人文关怀能力的场面有二。一是胡可扮演的都红透露自己为何再也不弹钢琴的始末。这位身穿白色公主裙的美少女,因为是“会弹钢琴的盲女”而成为电视台采访对象,并被电视记者“教导”该如何向观众表示“感恩”。这种“居高临下”的采访态度严重伤害了都红的自尊,她拒绝“背台词”,并决定从此放弃高雅、不碰钢琴,只去学门也用双手的手艺——推拿。此处,能让观众自省,原本对待身体残障人士产生的“由衷的怜悯”,其实是另一种“残忍的高傲”。
另一个同样能令观众深切反思的场面,是刘小峰扮演的沙复明,在接近剧终时的独白:“为什么我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这就是他最终与盲人推拿师队伍分崩离析的根源。其他盲人都比他过得“本分”,不奢望“超越自身”,甚至剧中大部分盲人角色对生活的态度是随波逐流的。他的这一诘问,让观众联想到英雄人物在“激发潜能”时的精神伟大与现实风险的并存。
充满喜感“生活流”
如果说这两个场面能真正激发观众正面思考的话,那么还有两个场面堪称“充满喜感的生活流”。一是一帮黑西装混混向王大夫讨债。混混前来讨债的架势颇像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斧头帮。可当王大夫一刀劈向自己的时候,竟然有混混晕血了!二是矿工出身的张一光,说一口带方言的普通话,自然地露出一身肌肉;坦然地向“爱上嫂子”的同伴提建议“去发廊”,并表示“朕,就先去发廊了”……接地气的人物,表演亦不露痕迹。
全体演员成台柱子
全体演员,都是这出戏的台柱子。他们集体与盲人推拿师相处了一个月。每位扮演盲人的演员,都琢磨出一套与众不同的演法。扮演金嫣的王一楠,全场五官没停歇,忽而挑眉、忽而翻眼、忽而斜视、忽而皱鼻,也体现出这个角色的乐观活跃。吴军扮演的张宗琪,演出了农民味,也体现出人物感情超越理性,因而导致与满腹诗书、讲究成效的沙复明失和的内在个性。
音乐“外化”内心喜悦
该剧还有一大亮点——盲人音乐家周云蓬,为该剧制作的音乐。音乐一响起,磅礴大气的旋律和颇具艺术格调的唱腔,甚至会让人忽视舞台呈现。该剧还有明媚、可爱的动画片段,让盲人内心的喜悦“外化”……
局部精彩全剧凌乱
只是,以上那些美好,都是彼此割裂,单独存在的个体。如果全剧都以令常人自省的视角和精神来统一,那倒也震撼人心。可是,如何把“充满喜感的生活流”也纳入同一格调,就需要慎思和技巧。周云蓬可谓民谣界领军人物,可他的音乐创作如何显得贴合戏剧,也破费思量。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戏演着演着,台上演员就不时来一段集体诗朗诵……
罗丹的处理方法是——砍掉了巴尔扎克的双手。如果不能砍,那作为观众只能换个视角。若当《推拿》是一台以盲人生活为主题的综艺晚会,由各个小品、歌曲、多媒体、诗朗诵等节目连缀,欣然。 朱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