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第一 保护为主
在文化多元发展和并存已形成潮流的当代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年前颁布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公约》和10年前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如今已成为各国的共识。我国也结合两个公约,根据国情,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部署。不过,如何理解“文化表现的多样性”和如何看待“非遗”的保护发展,一直是学术界、艺术界热议的话题。“非遗”保护专家田青指出:“我国的‘非遗’保护,虽然起步较晚,但速度快、成效大。10年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的中国,目前已有29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非遗’项目,大大领先于世界各国。”据他介绍,上世纪60年代我国统计的各地地方戏剧种为380多个,如今至少有100个地方剧种已消失。所以,他提出对“非遗”品种应“抢救第一,保护为主”,“‘非遗’重在原汁原味地保护,没有发展的任务”。
相互对话 聚合反应
然而,各国艺术节总监们却更多地谈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观念融合与创新的成功经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乔纳森·弥尔斯表示,爱丁堡目前仅夏季就有9个艺术节同时举办,他主管的国际艺术节创办67年以来,努力摆脱“欧洲中心论”观念,始终以全球的视野把各国多样性艺术展现于艺术节平台。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每一个节目都融入了各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的思想价值观,相互的对话也丰富了各自文化的内涵。
英国霍金斯事务所董事长约翰·霍金斯回忆了上海世博会的经历,他说:“全世界的人为什么愿意参加世博会,因为世博会是一个聚合反应的舞台。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艺术创意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影响、融合,具有创造未来的乐趣。”显然,这一类观点更多地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既需要传统与当代的纵向结合,也需要不同文化间的横向影响,与田青提出的“原汁原味”阐述有颇多不同之处。
依据公约 出台政策
事实上,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继承保护,是两个相互作用的文化走向。在文化传播业和现代娱乐业高度发达的今天,诞生于民间土壤的“非遗”正在变得弱小和脆弱。“文化多样性”坚持了领土内各民族文化的存在合理性与必要性,保护了包括“非遗”在内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国家商务部代表指出:“在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一半的放映时间,票房达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文化如何提高竞争力?”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公约》和WTO相关规定,给各个国家提供了出台限制外国影视播放时间政策的依据,也给本土文化产品和民族文化提高竞争力提供了空间。记者从论坛代表发言中获悉,多年来我国国产电影的票房一直低于进口电影,但自中国加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公约》后,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去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首次超过了进口电影,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加强。
保护创新 并行不悖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然而,除了由各国予以抢救和保护外,还需艺术家们在实践中继承与创新。本届艺术节委约谭盾创作的微电影交响诗《女书》,让听众不仅感受到了作曲家为存在于山村的民间艺术赋予的现代创意,还得知当地政府选拔传承人学习“女书”的措施。在我国各地,各级政府目前都设立了抢救和保护“非遗”的机制,正如田青所说,保存传统文化的“种子”,使我国已成了“非遗”大国。但将“种子”保存在博物馆的同时,还需要在当代社会土壤中给予创意的滋润,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来看,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传承、创新,这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表现”的重要动力。因此,抢救、保护和创新、发展,是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并且,互为依存、互为影响地构成了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格局。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