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一个个创意主张
第二工业大学大四女生吴一菲回到母校参加剧本创作,并担纲主演。虽然高中生活已经远去,但是,说起高中时的件件小事,吴一菲仍旧神采飞扬。
作为校学生会副主席和向明电视台首任台长,她和伙伴们在学校支持下,留下了一个个“第一次”。电视台创办了“大话向明”,聚焦校园热点话题,校艺术节海选节目引发个别班级不满,她和伙伴们拿起摄像机和话筒,深入采访师生,将幕后的矛盾放到台前,公开讨论,营造民主气氛,引起热烈反响;迎新晚会在即,学生会提出想放烟花,学校同意了他们的想法,层层上报燃放方案,最终让夜空闪亮五彩光芒。
世博会结束后,向明学生主动给市领导写信,提出是否可以将淮海路沿线的“七彩小屋” “承包”下来,由向明学子担任志愿者,继续为市民服务。起初,有同学担心老师会不会觉得自己给学校“添堵”。没想到,不仅得到了老师的支持,还得到了市领导的回信。如今,淮海路5座“七彩小屋”,每到双休日就会出现向明志愿者的身影。
鼓励学生挑战不可能
教学楼走廊两侧放置着开放式书架,这是学校的自助借书区域,自借自还,无人监督;学校“书吧”每天中午开放无线网络,提供免费饮料,欢迎同学们在此查阅资料,或小憩片刻。这些校园改造方案,都来自向明学子每学期在“校长见面会”上提出的金点子,校学生会则定期收集来自同学们的呼声,和校方进行沟通。
“只要同学们言之有理,学校都会积极采纳,鼓励他们去想、去做。”校团委书记吉钦菊说,学生找的这些“麻烦”,恰恰是创新实践的表现。
今年校园十大歌手决赛前,学生会提出,是否可以请企业赞助。吉钦菊说,她和同学们一样,也对如何谈合作、签合同毫无经验,但还是决定帮助大家一起从头学起,试一试。让她感动的是,虽然同学们缺乏人脉关系,但还是硬着头皮翻开黄页,一家家公司打电话、说明来意,只要对方略有兴趣就跟踪联系,最终,用诚意感动了某知名面包品牌负责人,获得了奖品支持。在吉钦菊看来,这股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在青春历程中弥足珍贵。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社会实践遇“三难”
上周末,上海市商业学校的一群学生想去某品牌门店做个社会实践课题,找了许多店都碰了钉子。因为,人家怕是来打探商业秘密的。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广泛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然而,类似商业学校同学遭遇的苦闷也不鲜见。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指导老师难找、实验场地难觅、实验器材难得”。这“三难”问题往往又是自己的学校所稀缺的。怎么办?
常言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想到一条,那就是中小学乃至市区两级教育部门能否做好牵头工作,开发一些“专家智库”,对接一些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为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