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煌杰画廊将于11月14日起在世贸商城举行的上海艺博会上,推出苏小松美术作品展,苏小松虽然出身美术学院的国画系,但他的国画却有别于大多数美院出身的“美术”中的国画,而是属于“国学”中的国画。“国学”中的国画,更讲求画家的传统文化修养,不仅仅包括文、史、诗、书等传统文化知识的修养,更包括“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素质的修养。而“美术”中的国画,更讲求笔墨形象的视觉效果。在“国学”的概念中,“国画”与漆画、壁画、版画的工具材质虽不同,但无论汉代的石刻画像,北魏的木板漆画,唐代的敦煌壁画,宋元的卷轴画和明清的木刻版画,文化精神的意境是完全一致的。“国学”中的国画更浓于“古意”,而“美术”中的国画更浓于时代性。
苏小松的画正是以浓于“古意”很早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古意”不只是一个“美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国学”所要面对的文化修养问题,尤其是文化素质修养的问题。例如敦煌的画工、张择端等等,不见得如苏轼那样有多少高深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修养,但肯定具有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有的传统文化素质的修养,所以他们的画就有“古意”。而到了今天,对于绝大多数美术学院出身的国画家,传统文化知识的修养几已无从谈起,传统文化素质的修养也早被视作不合时宜了。而小松却坚守着这样的素质,所以,他的画也有“古意”。
他的画腊,从虚谷起手入门,起点虽高,却是国学传统中狭窄的奇径。继而是美术学院的科班训练,严格的造型,颠倒淋漓的现代水墨,则完全偏离了国学而进入了美术的领域。但他的性格是国学的,所以毕业后又回到国学。其时恰逢二玄社“下真迹一等”的复制品面世,遂由虚谷上溯到晋唐宋元的“真工实能”(李日华语)、“正宗大道”(张大千语),在“而立”之年,便看到并认识到了我们这一代直到五十岁前后才看到、认识到的传统精华。小松于人物、山水、花鸟皆所擅长。人物的“骨法用笔”,劲健如铁线,白描肖像,尤称一绝,以形写神,直逼晋唐。山水、花鸟则力追两宋院体,以刻画精微、周密不苟见长,严重恪勤,法度森严。从明清以来的画论,他的画格应该属于北宗,属于画家画。小松取难弃易,所表现的正是“克己”、“行健”的“国学” 人格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