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们学美术早一辈的美术家大多有令后生感到丰富的经历。沈培鑫搞美术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他已经从上师大美术班毕业踏进社会搞创作。第一届“江南之春”上沈培鑫的作品就获得优秀奖,这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当时能获奖的作品太多的是人物画,基本功要扎实,人物画要有精神。一问才知,沈培鑫与华三川先生常来常往,在人物创作上学得先生的中国画笔墨的功力。我看过沈培鑫画的工笔画,线条工写结合,带着几份飘逸,画的是早期的工笔画人物的线条神采能传顾恺之的铁线描之功。好几年前,有一部门见沈培鑫有此功力,就邀其画一组伟人像,沈培鑫在这方面下过功夫,将这组伟人像画得有几分气度,好多人认为以形传神,沈培鑫自己也很高兴。沈培鑫认为,作为画家,要把基本功夯实,到发挥时,感觉要好,共性与个性比翼双飞。提起这段打基本功的往事,沈培鑫喜滋滋地说,“当初跑到那儿带着速写簿,遇上人就画,培养了默写的功力。”这为沈培鑫的日后创作奠定了平台。
为沈培鑫的绘画写评价,其实也映照那个时代培养的画家的修养。沈培鑫好学,其实那一辈的画家都好学,有好老师总去登门拜学,心诚则灵,又与刘小晴是好友,同时请教应野平先生学山水,应先生的山水在当时是小写意水墨,沈培鑫将此与西画结合,为日后创作有现代感的山水、人物打下了基础。而且这种结合,使作品往巨作中去。他当时又在上师大拜好多名画家为师,1978年参加了上海美协举办的第一届山水进修班,又去了少儿出版社四年,为《十万个为什么》插人物图。所以,在当时刘海粟先生创办的教育美协成立会上沈培鑫前坐着一排时下称为大师的画家,这张泛黄的合影,很为沈培鑫增添了几份光采。沈培鑫为此也去异国多年,在那里学得把中国画往大格局中去,各种技法不拘。所以,看沈培鑫画的大作品往往画得十分松,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