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和特长,使之成为民意的触角、监督的抓手,何尝不是“开门反腐”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有关部门及时感应“小信箱”、“小鼠标”发出的举报信号,到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首页显著位置开辟举报专区……这一系列反腐动作,无不围绕两个“度”凌厉亮剑:增强反腐机关的透明度、扩大社会监督的参与度。“铁包公”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注重借助民力,成为反腐败斗争的新趋势。
有透明度才有公信力,有参与度就能激发正能量,而实现二者融会贯通,最需要制度桥梁的承载与连接。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化,如何善用社会监督力量、发挥社会监督的积极作用,依然是反腐领域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一方面,“让人民监督权力”不是一句空话,传统的举报信箱、热线电话,信息时代的网站、微博,各种社会监督的制度,只有“永动”而不空转,努力实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才能取信于民、借力于民。另一方面,监督是一种权利,但绝非特权,监督者自身也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考验。(詹勇,见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