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当榕树下文学网站创办时,有人预见到网络文学能发展到如今这般蓬勃吗?文学网民人数2.7亿,占网民总人数近一半,在网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达2000万。网上发表,线下出版,某部热门电影、某部人气电视剧,说不定就是网络文学改编而来。
上周,“2013·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好作品”评选揭晓,再次证明网络文学已被严肃看待。有人说,网络文学就是文学未来的形式。会不会预言成真,我没有能力确定,但多少有一些阅读网络文学的回忆和经验。
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把发表的门槛降到最低,只要技术条件允许,任何人都能成为一名“作者”。这也带来了作品良莠不齐的问题。大浪淘沙,少数优秀的作者脱颖而出。然而,哪一个读者没有在或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的作品上浪费过时间?
网络的另一个优势是互动,作者和读者、读者和读者真正面对面。有作者对读者打下的“负分”反应强烈,如同淘宝卖家发现一个“差评”。网络文学的免费时代已经过去,点击量直接决定签约作者的收益。作者需要知道读者想看什么,读者也不会羞于表达想法,我曾见过作者应读者的要求修改作品,结果前后脱节不伦不类,也见过作者坚持初衷,被读者赞赏或诟病。
网络消解了权威的力量,一部作品好不好,似乎每个人都很有判断力。然而,另一个权威不知不觉地树立了起来,那就是市场。所以,网络文学中类型小说居多,也最成功,就是因为这种作品最容易预期——读者可以预期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和网站可以预期能获得怎样的收益。一篇类型小说走红,同类型的作品便跟风而起,直到读者看腻。
网络文学有没有让阅读更“浅”?还是读者对“浅阅读”的倾向塑造了网络文学现在的样子?更大的可能,是相互造就。网络文学已进入主流视野,但还暂时摆脱不了纯娱乐的定位,这也是大多数读者对网络文学的预期,至于除此之外的阅读需求,可以诉诸其他媒介。若不向多元化发展,便只是不断重复自己,虽然新作者和新读者总会不断补充进来,代替离去者的空缺。网上、现实,何尝不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