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异成绩冷思考
“我们可以不要PISA第一,但要追求创新第一。”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在《基础教育高位均衡的特点》的报告中,对上海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做了“冷思考”。他说,两次PISA测试的结果,说明上海基础教育已经达到高位均衡,但仍存在若干瓶颈问题。
“尽管按照人口变化及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继续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仍然需要,但已经不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尽管按照课程设置要求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依旧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第一追求;仅仅是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硬件设施的统一配置、教育质量的标准化,并不深刻反映教育发展的内涵和均衡的本质,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倪闽景说,未来上海教育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是要让学生追求成绩还是追求幸福,是要追求PISA成绩的稳居第一还是在创新能力培养找到突破口。
累计成功重兴趣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葛大汇报告了正在进行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改革:“累计成功”证书组合考试制度》的构想。
“近几年,诸如高中生综合素质与高考软挂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多元评价、英语科目采取社会化考试的建议等,这便是‘累计成功’的高考模型正在悄然形成。”葛教授说,未来我国的高考必然走向这样一种制度:考试经年常设(如同TOFEL考试一样),配置中学所有科目的考试,任凭考生选择其中一门或多门科目,在一定年限内以不同组合使用,以备入学申请者或高校对应其所需招生录取。同时,与“累计成功”模式并行的是“证书组合”式的录取制度,它是指高校有权设立对应于中学学习的招生科目、门数及其组合,比如,物理材料专业,只需高考的物理、数学两个单科的成绩证书。
此次论坛是由华东师大公管学院与金山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讨论的话题是教育均衡化,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择校热。对此,金山区教育局局长顾宏伟说,解决择校热的前提是加强教育资源的调配,促进学校软件优质均衡,从“条件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