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杯”2015上海黄浦江世界名校赛艇赛落幕,来自牛津、剑桥、上海交大、北大、清华等26所中外名校的赛艇好手,在淀山湖上比拼了技艺、结下了友谊。主办方希望,未来该项赛事能成为上海新的品牌赛事,并移师黄浦江,重振浦江赛艇雄风。
早在7月2日,本报体育版刊登了该项赛事的比赛信息,当天,家住齐齐哈尔路598弄的秦先生手写了一封信件,寄到本报,向记者介绍了他所经历的上海赛艇文化。
1955年秋,14岁的秦先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上海赛艇俱乐部的少年队员。当时,上海是新中国第一座开展赛艇运动的城市,秦先生也是新中国第一批赛艇运动员。在黄浦游泳池里,他学会了划桨,随后便在黄浦江进行赛艇训练。
秦先生记得,当时黄浦江的赛艇运动,轰轰烈烈,沿岸的每一座工厂几乎都有赛艇队,黄浦江和苏州河上多次举办了赛艇赛。训练和比赛时,有很多市民会在外白渡桥上驻足观看,非常热闹。
1961年,秦先生考取清华大学,遗憾的是,当时清华只有航海队,划的是海军舢板,他没能在那里参与赛艇运动。
回忆起来,秦先生感慨,赛艇运动令74岁的他身体健康。他请本报记者向广大市民呼吁:赛艇运动要从青少年抓起。希望有朝一日,在黄浦江上再能看到奋勇争先的赛艇运动。
巧合的是,在秦先生写信的同时,本报采访了新中国首位赛艇教练程骏迪老先生,他也是秦先生的恩师。而昨天比赛的圆满落幕,令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主任周志勇更加坚定,未来名校赛艇赛一定要打造成黄浦江上的景观赛事,为中国赛艇运动的发展做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