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国,就来当志愿者
喀麦隆、西班牙、泰国、德国、斯洛伐克、澳大利亚……在多国语种云集的国际邀请赛上,上外志愿者扮演着翻译的重要角色。他们中不少人是随队志愿者,不仅要照顾运动员的衣食住行,还要随时发挥外语专业优势,充当随行翻译。西班牙语专业大二学生陈怡韵负责嘉宾陪同。“每天从家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嘉宾所在的宾馆,常常要忙到晚上八九时才能收工。”同为西班牙语专业的女生王妍嘉在接待部工作,她告诉记者,台风“灿鸿”突袭申城那几天,由于航班延误,有的海外球队到住宿地时已是晚上10时。王妍嘉和她的志愿者同伴马上为远道而来的宾客们发放各种物品和资料。“之所以积极报名大赛志愿者,就是为了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升华自己。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王妍嘉说。
志愿者中,也不乏海外学子的身影。正在美国就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张佳辉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在美国,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历练之一。他曾经在本次赛事主办方之一的“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实习过,暑假回国期间,听说有这样的志愿服务机会,他便毫不犹豫地报名,联络华侨、赛事摄影、现场调配,尽可能发挥专长。
做服务,促进专业成长
杉达学院传媒学院大二学生马靓靓是组委会新闻宣传部志愿者工作组组长,她平时既要协助处理新闻宣传工作,又要为志愿者工作组汇总和传达相关赛事信息。跟着工作人员在外奔波,处理文件、接待相关人员、收集汇总信息……每天,马靓靓忙得不可开交。
“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考验工作人员的处理能力。”她说,虽然自己在学校里也担任学生干部,但远远没有足球赛的志愿者工作要应对的事务和难题多。令她感动的是,部门的老师很有耐心地手把手带教,让她慢慢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项事务、应对突发状况。
上师大体育学院大一学生沈欣玥,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奉献给了校园足球赛。每天8时,她和同学们从校园出发,赶到上海中学开始一天的忙碌。“我是体育教学专业的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比赛服务工作中,不仅能耳濡目染校园足球的国际化水平,而且能体验到赛事的组织筹划过程,这对于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沈欣玥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特约通讯员 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