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重整旗鼓
移植改编后的京剧根据《芦荡火种》浓郁的地下工作色彩,几经斟酌,将剧名改为《地下联络员》。
北京京剧团创作组快马加鞭,仅用一周时间就把剧本改定。当时,北京市已确定在12月初举办现代题材剧目观摩会演出周,为使移植改编后的戏赶在演出周与观众见面,北京京剧团又趁热打铁,以超常速度推出了移植改编后的京剧《地下联络员》。
剧组彩排时,江青、彭真和总参谋长罗瑞卿前往观看。由于仓促上马,并未完全得原剧真传,加之对剧种之间的艺术转换缺乏经验,修改后的戏难免有些粗糙,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剧的神韵,又没有充分展示京剧特有的表现力,审看效果不尽如人意。演出结束后,江青上台接见演员一言未发,就气呼呼离去。事后,她又专门让警卫参谋打来电话,要求此剧不得再演。
彭真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是出于改变首都文艺工作被动局面的强烈责任感,还是因为解放前在白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故对反映秘密斗争的戏剧格外感兴趣?他对这出并不被看好的戏颇有好感,认为不妨演几场,北京京剧团还在报上作了广告。当时,《地下联络员》预售票已经售出3场。后来,彭真考虑到江青有明确要求,戏也确实需要认真打磨,指示停演重排,并把市委书记邓拓、书记处书记陈克寒、宣传部长李琪、北京京剧团党总支书记赵鼎新几位领导同志叫到家中开碰头会,说服李琪和赵鼎新给买了票的观众退票并道歉。此后,彭真在百忙中多次来到剧团,亲自找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谈话,充分肯定移植改编后的戏基础是好的,满怀信心鼓励大家说,我看这个戏能改好,你们不要泄气。
北京市存档的材料和当事人的回忆,还原了当年北京京剧团聚焦突出问题全力攻关的过程。那时,北京京剧团面临3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戏的剧本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亟待调整修改;二是演员的表演不到位,需要下功夫研究提高;三是演职员不熟悉工农兵生活,迫切要求有针对性地深入下去,在感知生活中找到角色定位。北京京剧团根据彭真和北京市委的指示,不惜工本,前后用3个多月时间,下大气力对这出戏进行全面加工改造。鉴于改好剧本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北京市委特事特办,把创作组的编剧安排进风光宜人的颐和园龙王庙,为他们潜心改好本子提供最好的条件。
重整旗鼓再次移植改编《芦荡火种》,创作组仍采取集体讨论、分头执笔、最后由汪曾祺统改的方式,尽可能把集体智慧和创作个性统一起来。有了第一次尝试的经验教训,又得天时地利人和,创作组宵衣旰食,昼夜苦干,移植改编仅用10天时间即大功告成。其间,汪曾祺的过人才智再度得以充分彰显,主要场次《智斗》《授计》,还有贯穿全剧的那些令人美不胜收、回味无穷的精美唱词,大都出自他的生花妙笔。当初文牧在塑造刁德一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了突出他为人奸刁,同时叫得顺口,给他取了一个生动传神、入耳难忘的名字,但只是安排了一个教官的职位。为更好地衬托阿庆嫂和发展剧情,汪曾祺等人把沪剧《芦荡火种》中的教官刁德一,调整为“忠义救国军”参谋长。沪剧“茶坊智斗”一场戏虽也有三重唱,但舞台上的胡传奎只是一个背影,主要是阿庆嫂和刁德一两个人出戏入戏、斗智斗勇的“背供”唱腔。
创作组反复推敲,确定在京剧中把胡传魁拉进矛盾冲突之中,这样既可以为三人之间的心理较量拓展较大空间,也便于舞台调度上推陈出新。经精心调整修改,春来茶馆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阿庆嫂与“忠义救国军”参谋长刁德一和司令胡传魁,以团团转的圆场调度和巧妙周旋的“背供”唱腔,以及接下来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明夸暗诈、阿庆嫂的机智应答、刁德一居心叵测的跟进试探,都把阿庆嫂的泼辣机警、刁德一的阴险歹毒、胡传魁的愚蠢自负,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沪剧中的胡传奎,在京剧中改名为胡传魁。由“奎”变“魁”,虽仅一字之差,却有其深意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