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的女儿多罗西·布什、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女士的曾孙女梁周洋……以上这些杰出女性,都有一个交集点——美国波特女子学校。”说这番话的,便是这所全美第一女子高中的校长Windsor博士。最近,她和团队来沪吆喝女校的魅力——致力于为年轻女性提供更好的教育。然而,在国内,特别是在像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近年来女校似乎给人留下一种“曲高和寡”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赞成把女儿送去女校,而是希望他们在与同龄异性的共校学习、交往、游戏、实践中,培养更开阔的视野。这到底是对女校的误解呢,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查看世界教育史,19世纪时,学校以性别分割学生,但到本世纪初,男女合校成了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然而,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又逐渐发现,男学生与女学生在数个领域上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女校基于男女学习方法有差异,致力于培养优秀的、拥有高贵气质女性的教育理念,受到了推崇。除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文化课外,女校还会开设形体训练、朗诵、诗歌鉴赏、舞蹈、礼仪等提高现代女性整体素质的课程。恰如波特女子学校校长Windsor所言,她们学校尤其重视对女性领导力的培养,不同阶段的学习规划,不仅帮助女生们在本地更好的生活,也使得她们能够适应全球不同生活环境的生存需求。
说到底,现代教育提供选择性教育、个性化教育。把自己的女儿塑造成什么样的女性,家长有主动权,孩子也有表达权。上不上女校,应该是从孩子的意愿、个性特点、人生理想等综合因素去考量。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