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集结号已经吹响,暑期电视收视大战也降下了帷幕,谁赢得了收视第一,各大卫视竟然说法不一。面对各家纷说自己是“收视第一”,观众如坠云里雾里,难以分辨其真伪……
众多“第一”在玩游戏
暑期电视收视究竟谁是第一?我们且先不说这里有无数据造假,即便都是真的,但也不难发现,各家都用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数据在说话。如中国广视索福瑞CSM就有城市网和全国网两种渠道的数据,《我们的爱》用的是城市网的数据,而《浪花一朵朵》则用了样本户大多是农村的全国网数据,并加上了限定词“当天”两字。《楚乔传》收视称雄是在各大卫视周播剧的比拼中,而《我的前半生》夺冠是在更为激烈的黄金档电视剧竞争中。
可以看出,这里有一种令外界难以捉摸的文字游戏。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说,各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只要能证明自家播出的电视剧收视最火就行。真正的“第一”其实只有一家,但为了能说出自己是“第一”,于是就加上了种种限定词,如“同时段”的含金量就大大逊色于24小时的“全时段”,“同时段”只是指那个特定的时段。如“当天”的时空概念也远远要小于“暑期”,更不能与“今年”“近几年来”的时空相提并论。如果没有电视收视“第一”,就说百度搜索风云榜、微博实时榜等网络数据的“第一”,但这与电视收视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了。
“大放卫星”数据夸张
其实,即便各家真都拿得出有利于各家的收视“第一”数据,但由于收视样本户受到污染等原因,收视造假顽症始终难以消除,至今仍困扰着整个电视行业。这也是电视界频频有人炮轰、有人质疑的原因。
电视收视如此,网络数据同样也不“干净”,造假现象甚至更为严重。有人质问,“大数据”时代,有多少爆款剧是刷出来的?
今年,先是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全网点击量首先突破了200亿。随后,《欢乐颂2》全网播放量约为252亿;《人民的名义》约为309亿。最新的纪录是暑期档播出的《楚乔传》创下的,它更轻松地突破了400亿。一般人认为,一次点击量应该代表一个人看了一集电视剧,但这样的话,一部剧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有超过400亿的点击量。编剧汪海林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图,并配文讽刺道:“牛,全地球哺乳类动物,一只看一遍《楚乔传》?”
问题在于,在视频网站统计中,除了正片播放外,预告、花絮、小视频、剧照、相关推荐、影视原声等都被统计在内了,这证明了所谓的巨量播放其实是被大大“注水”了。
爱奇艺近日以杭州某信息科技公司的“刷量”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为由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其经济损失500万元。这是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量”而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既让视频网站背后可能存在的“刷量”产业链浮出了水面,更让巨量播放数据“屡破纪录”、“大放卫星”露出了真相。
爱奇艺提供的一份书面材料中提到,2015年之后,他们监测到这种盗刷的现象开始慢慢变多,主要出现在一些热门剧和自制剧中,个别剧的盗刷量相当高,甚至有一部剧超过90%的数据都是盗刷产生的。“刷量”产生的后果其实很严重,视频网站不仅要为这种虚假播放量支付高额成本,还会让市场陷入竞相造假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种靠玩弄文字游戏制造出来的众多“收视第一”,这种靠巨量盗刷产生的“大放卫星”,又有多少意义可言?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