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上有句老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意思是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每一个迥异的孩子,不可能也没必要千篇一律,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绝对正确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今天是新学年开学日,综观世界各国的开学日,也是千差万别的,有严肃,有活泼;有隆重如盛会,有简单如平常。林林总总的开学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但有一条是亘古不变的——开心上学。不开心,这学还怎么上?
这几天,有家长抱怨,快被朋友圈里的“开学指南”淹没了。这种类似心灵鸡汤的指南,多半也只能对其“呵呵”了。例如,有一则是说德国人的,家长要为孩子准备好“喇叭筒”,里面除了糖果,还有彩笔、卷笔刀、小玩具等,都是父母为孩子精心准备的。喇叭筒的外表也是各式各样,有的画着米老鼠,有的画着唐老鸭或狮子王,妙趣横生,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德国人觉得,开学这一天就是学生的节日,也是全家、全校的节日,特别是对刚入学的小一新生来说,必须好好地嗨一番。
而在英国,情况则完全相反。英国小学新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老师会对家长提出一项忠告:“离孩子远一点。”英国人觉得,上学是孩子一生中的一座里程碑,从此以后,父母必须给孩子更多独立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独自面对各种学校生活的不适,勇敢地去承受可能遭遇的学习与人际关系的多重挑战。开心上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离孩子太近,或粘在孩子身边,只会让孩子失去奔跑和飞翔的能力,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不安。
开学第一天,德国人和英国人的做法泾渭分明,都有可取之处,或许也都存在些偏颇。然而,回过头来看我们有不少家长、老师,特别是祖辈,在开学之日习惯用“收骨头”之类的话警示孩子,这是最不可取的,就如同老人吓唬小宝宝惯用的手法,不是“老虎来吃人了”,就是“警察来捉小人了”。所谓“收骨头”,是典型的吴方言用语,基本是用在寒暑假和节假日过后对孩子的劝诫,意指他们必须把在假期里玩野的心收回来,平静下心情,集中精力投身到学习之中。照理说,这番话用普通话表达就是“收心”,十分贴切,但吴方言却用了“收骨头”三个字,可能是想形容繁重的学业会将孩子的每一根骨头都卡得牢牢吧。只是,这样的警示语,对饱经学海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其实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为他们的骨头或许早已“收放自如”了。但对于刚刚步入学堂的小一新生来说,却肯定是怕怕的,让他们在潜意识里知道,上学读书是要痛到骨头里的。这样的心理阴影会不会对他们在起跑线上的表现有所影响,只有孩子们自己知道了。
由“收骨头”又想到另一个中国人发明的老古董“蜡烛包”。许多老人信奉孩子刚出生时是必须包蜡烛包的,否则孩子不仅会挨冻着凉,将来长大了手腿还会长不直。但现在的年轻父母讲究科学育儿,很少用蜡烛包裹住宝宝了,希望孩子自由生长,在襁褓里就享受无拘无束。有意思的是,在学校里,老师们又通常喜欢将小学一年级、初中预备班比作蜡烛包,“有经验”的老师会特别强调,对这两个起始年级的学生,“蜡烛包”一定要包好、包严实,换句话说,就是规矩要做足、做到位,否则到了后面几个年级就没法教了。错了吗?想想也在理。只是,总觉得还有哪里不太对劲。可能还是应验那句老话——“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是对教师的要求。开心开学,却不单单是说给学生听的。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收骨头”也好,包“蜡烛包”也罢,在开学之日仿佛有些煞风景。开心开学,首先老师们自己要开心起来。虽然现在教学压力还很大,现在的孩子也很难教,现在的教师生活还普遍不太潇洒,但不应妨碍老师们来到孩子们中间时要有一颗灿烂的心和一张可亲的笑脸。尤其是小一新生,他们迫切需要的不是被“收骨头”和被强制包“蜡烛包”,而是要让自己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恐怕比较难。权当开学之日的一个期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