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初中的校训是自信、自强,只有给孩子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才会充满自信。”校长许军说。
得高分 不只靠刷题
“我发现断臂维纳斯雕像体现了黄金分割的原则”“我知道祖冲之是圆周率的首位精确计算者。”预备班的第一堂课上,同学们热烈交流着暑假里的收获。看一本有关数学的书,这是延安初中给新生布置的一项作业。长久以来,延安初中“数学特色”在家长中颇有口碑。许军教了30多年数学,在他看来,数学需要勤练,但绝不仅仅等于刷题。除了日常教学外,数学文化阅读、数学周活动以及面向资优生的数学集训,共同构建了延安初中立体化数学课程。学校希望,数学带给学生的不是题海和分数,而是思维和文化。
在初预班语文课堂,进校第一个月,老师们不讲教材,而以精讲小学教材中40余首古诗取而代之。到了初二,每名学生要迎接一次3000字论文的挑战。在长宁区教育局倡导下启动的“阅读领航”计划始于2010年,老师为学生荐书、设计阅读卡片、编写阅读手册,手把手教学生理清思路。“我有过找不到论据谈不出大道理的‘捉急’,但收获更多的是成稿后的成就感。”初三(5)班学生黄亦然感叹地说。
增才干 学生当主角
艺术节是学校的年度大戏,为了增加学生获得感,“剧场理事会”应运而生,从导演、演员到经理人、媒体宣传、票务销售、剧务等各岗位全由学生担当。今年6月底,第一场演出在学校剧场举行,主题是充满“二次元”气息的“ACG”,主打动漫和游戏。“放手让孩子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才会真正投入。”校艺术总辅导员章娴文说。演出结束,一名女生拥抱着老师不肯松手。原来,因为节奏感不佳,这个热爱唱歌的姑娘从来没有登上过舞台,第一次,她成了舞台的主人。
在延安初中,这样的“第一次”经常发生。第一次,孩子们体验了艺术家的荣光——延安初中的“创·艺流动博物馆”新学期开张,第一、二批藏品中有科技节的创意小制作,也有古诗词小作家们的18首作品;第一次,孩子们发现了社会的真相,在“社会观察”课堂关注“邻里关系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社区流浪猫的管理”等课题,并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第一次,他们提笔写下诗作——信息科学教师袁亢是几十年的古典诗词爱好者,他不仅开设了“古诗词欣赏与写作”课程,而且自办“缃雨居”古诗词网络教学平台。“泽雨花飞溅,落红犹自香。帘栊欲掩燕消息,早有春工画海棠。”经过一个学期的打磨,八年级女生黄果的文字已颇具灵性。
延安初中每周开设近70门拓展型课程,社会观察课程、男生军营课程、气质女生课程、汉服礼仪文化课程、“明德·修身·养习”德育课程、智能机器人等构成了G-CLUB课程体系。“我们希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其学习动力,使之迁移到文化课学习中。”许军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