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我毕业那会儿,上网还只能去网吧,或者在学校的公共机房,哪有如今这上网随便就能搜出“面经”的便利条件。所谓经验,最多也只能问问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就算你人头再熟,了解到的信息毕竟还是有限的。
最近,我们公司有过一次招聘会,我觉得一个应聘者很不错,同事却说:此人的回答基本上是从网络“面经”库里照搬的标准答案。
好奇之余,上网一搜,乖乖,百度上关于“面经”二字居然有800多万个搜索结果,当即大跌眼镜,从此戴上了有色眼镜,总担心那些“表现完美”的应聘者,在我们这些考官面前呈现出来的,只是精心包装后的一场短暂表演。
网上关于“面经”的文章,种类齐全。既有“面霸”应聘一圈各种公司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集成,比如“如何应付25个最刁钻的问题?”;也有分门别类、针对各种名企的个性化攻略,有的人竟然能写到上万字,把自己一面、二面、三面乃至群殴的全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且加以点评分析,好让后人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真是诲人不倦的好老师。拜读之后,你会觉得在群策群力的智慧面前,面试官绞尽脑汁想出的难题都是浮云啊。
意外还发现,信息库里竟然还有针对我们公司的攻略。其中一个人回顾面试经历的口气,很像我觉得表现完美却被同事批评是背书应试的那个人,真是让我觉得既荣幸又悲哀啊——难道,想看到“纯天然”“无添加”的“有机”求职者,已经成为难事了?
很理解对“默数5秒钟再开口者”表现纳闷不解的考官,因为,面试几场下来,我也会发现,我在一天之内见到了多少被埋没的珍珠、多少等待伯乐的良驹啊——如果按照应聘大学生的简历和面试表现,我会觉得他们在学校里至少应该是个班长,一些人做学生会主席也是绰绰有余。而且,哪里轮得到我来面试他们,那些在世界500强里排名前十位的名企中的“战斗机”,早就该把他们赶紧纳入麾下了。可实际却是,应聘季过去几个月了,他们仍然在苦苦煎熬,等待offer降临。面试中的水分,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有一次看到一个面试者穿着休闲装,匆匆忙忙就走进来时,我心中一下子有了好感:他连“面经”里最重要的一条规矩都没遵守,估计是“纯天然”的吧。虽然,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因为匆忙来不及换衣服,或者压根不重视这场面试而不屑换装。但是,毕竟让我有了眼前一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