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等车
  赵荣发

  在暮色苍茫中,一辆长途汽车蒙着灰尘摇摇摆摆地到达了终点站,当乘客们纷纷穿过检票口走出大门时,便有好几个汉子推着一辆辆自行车迎上来,高声吆喝:“二等车要口伐,二等车要坐口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所住的沪郊老镇长途车站上,常常会上演这样的情景。

  所谓的“二等车”,就是那些汉子们推着的自行车。当然不是现在那些轻盈漂亮甚至可以变换齿轮的花色车,而是那种灰头土脸的“老坦克”也。它们的后轮上方都有一个铸铁条焊接成的架子,大小形状如同四开报纸版面,虽镂空但结实,可以载物,也可以载客。至于为何称之为“二等车”,想来是与汽车相比,无论是动力还是乘坐的舒适度上都至少要差上一个等级的缘故吧?乡下人把“二”念为“泥”,“二等车”便被唤成了“泥等车”,虽多了些土气,倒也显得格外亲昵。

  二等车的黄金时代,是在改革开放渐成潮流后,那时物质上还很匮乏,劳动力却已解放,乡里人耕作之余,可以自由贸易,或外出打工,有人就把自家的“老坦克”当作迎送旅客的工具。他们在冰硬的后座架上铺一块麻袋布、粗棉布,两侧各垂下半尺来长,用布条捆扎妥当,以让乘客坐上去舒服清爽些,揽客的成功率更高一点。细节决定一切,乡里人虽不懂哲学术语,骨子里却聪明着呢!

  二等车的乘坐价格现在看来真是便宜,“起步价”好像只有一毛钱,三四里路也就两毛钱。不过那时在乡里人眼里,一二毛钱也是沉甸甸的,所以倘若没有什么急促的事情要办,他们是全然想不到去享用的。花上个把小时,徒步六七里路赶回家去,根本不当一回事,哪像现在的人们,常常为怎样对付轨交站与社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路程而纠结呢?

  不过,我倒是坐过几回二等车。这并非因为我出手大方,实在是当年上下班时遇到了意外情况。

  记忆中最深的是第一次。那时我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乡下教书,每天得走20来分钟路赶到老镇汽车站,坐长途车上下班。那次,我在学校打球时扭伤了脚,同事们把我送到学校斜对面的车站,我坐车回到老镇后,便踮着一只脚,叫了一辆二等车,让车夫把我送回了家。临别时,我让他第二天早上6点半到我家来接我,送我去车站。他看了看我:“你明天还能上班?”我说:“我的脚只是崴了一下,伤得不重,不碍事的。”他这才“噢”了一声,答应下来。

  谁知第二天早上刚过6点钟,我家大门就响了,我开门一看,原来就是这位车夫:“师傅,你这么早就来啦!外面挺冷的,你进屋里坐一会儿吧!”他却使劲摇摇头:“不用,不用,我怕你心神不定,就早点过来了。你慢慢吃早饭,我就等在外面,不着急的。” 

  那一刻,我便明白,二等车看似简陋,其实有着别样的温暖,以至今日,也让我难以释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题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综合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法治视窗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云破日出好气魄
读陈允吉先生追怀二首感赋
珠之梦(上)
二等车
我从“花地”来,又往“花地”去
花的盛宴
与国无疆
美国版夜光杯B05二等车 2011-11-22 2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