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产丰饶而气候宜人的拉马拉住了好几天。
拉马拉是巴勒斯坦的行政中心,周围山峦起伏,是约旦河西岸著名的避暑胜地。由于景色娇丽,有人昵称它为“巴勒斯坦新娘”。
在拉马拉,每天在外溜达时,总与油炸鹰嘴豆泥饼不期而遇。
营养丰富的鹰嘴豆,因豆形尖如鹰嘴而得名,有“豆中之王”的美誉,原产于中东和地中海一带。
巴勒斯坦人将鹰嘴豆煮熟后,捣碎,碾成泥酱,加入橄榄油、柠檬汁、芝麻酱、大蒜,搓成大小一如乒乓球的丸子,在油锅里炸成灿烂的金黄色;然后,夹在扁平的阿拉伯面包里,再嵌入切碎的黄瓜、番茄和酸奶。
巴勒斯坦人疯狂地爱着这种小食,一日无此不欢。大街小巷都飘荡着油炸鹰嘴豆泥丸的香味儿,炸好的金色大丸子在巨型的大圆盘里高高地堆叠着,丰满而又性感。
说来难以置信,每次经过售卖鹰嘴豆泥丸的摊子,热情的摊贩总会唤住我们,亲亲热热地送上一两个,说:“请你们尝尝,快趁热吃吧!”我们要给钱,他们坚拒不收。次次如此,每天连吃几回,分文都不必给。
表面香脆而内里酥软的鹰嘴豆泥丸,可说是“五味杂陈”的。由于在制作的过程里加入了多种不同的酱料,一咬之下,多层次的滋味像喷泉一样在唇舌间纷纷洒落,好似在品尝一整个复杂多变的人生。鹰嘴豆泥丸的另一个特点是,原料明明是素的,然而,吃在嘴里,却又不可思议地有着肉的丰腴,味儿非常的饱满、非常的结实。
巴勒斯坦摊贩们如火般的热情,委实难以招架。有时,这个摊贩请我们吃了,那个又请,我们着实应接不暇。偶尔摇手婉谢而疾步走开时,他们却不依不饶地追了上来,把鹰嘴豆泥丸硬生生地塞进我们掌心里,笑嘻嘻地说:“吃呀,吃呀,很美味呢!”于是,我们吞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再一个……
由于巴勒斯坦游客寥若晨星,因而当我俩在街上四处游逛时,出其不意地成了众人的“宠儿”。不管走到哪里,欢迎之声不绝于耳;他们总爱指着我们的相机,说:“来来来,一起拍张照吧!”尽管沉重的政治气候给他们带来了深重的压迫感,但是,他们都设法在小环境里给寻常的生活髹上快乐的釉彩,在那一张张比阳光更为灿烂的笑脸中,没有阴霾、没有晦暗。
记得初抵拉马拉那一天,经过一家香气氤氲的小店,兴味盎然地驻足看那琳琅满目的面包,店东探头出来,友善地搭讪:“你们是游客吗?”我们点头,他立刻展露笑容,说道:“请稍等。”少顷,捧出了两个新鲜出炉的葡萄面包,说:“送给你们尝尝!”原以为这是难得一见的“童话故事”,没有想到,在拉马拉逗留期间,天天惊喜不绝。
离开前夕,又有街边摊贩请我们吃油炸鹰嘴豆泥丸,我满心欢喜地说道:
“嗳,这鹰嘴豆泥丸,味道独特,真可说是巴勒斯坦的王牌小食呢!”
“啊,这是我们阿拉伯人多年以来的传统食品,我和家人都百吃不厌哪!”他微笑地应道,然而,顿了顿,却又双眉微蹙地说:“最可恨的是,犹太人硬生生地说这种鹰嘴豆泥丸是他们始创的,嘿嘿,就差了没有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也笑,但是,黑黑圆圆而锐利如鹰的眸子,却半点儿笑意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