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以水质公开推动水污染治理
胡印斌
  胡印斌

  鉴于江河流域水质的严重污染,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杨亚达等23名代表建议,参照PM2.5的监测办法,建立我国江河流域主要地段水质状况公布制度。将江河流域水质状况的监测评价和信息公布常态化,开放有效的水质状况信息披露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流淌奔涌在大地上的河流,启迪了人的灵感与心智,滋养了人的生命,并托举起一座座城市、一个个乡村。江河冲刷着陆地,也包容、荡涤着人类生产的种种污泥浊水。问题是,江河承载有限,而人类发展欲望无期。

  这既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也是人与人的矛盾。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污染,其后果也由人来承受。和大气污染一样,水污染不仅影响本地,更会顺流而下、一路累积,去到江河流经的地方。

  尽管各地不乏治理的努力,但仍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一方面,旧欠未清,新账还在叠加,江河附近的过度开发并没有完全收敛。很多企业没有从根本上重视水污染的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也缺乏治理水污染的压力和动力。特别是,因为江河的流动性,一些沿线地方有一种“以下游为壑”的心态,在排污上鲜少顾忌。

  另一方面,目前的水环境治理乏力,也与公众参与不足有关。而公众参与不足,则与相关信息缺乏公开透明有关。很多时候,大家对于水污染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浅表层,不过是一看、二嗅、三品尝而已。是黑水还是“牛奶河”?臭味有多刺鼻?自来水有否出现异味?等等。因为认知粗疏,意见表达当然简单化,甚至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

  可见,无论是从公众的知情权出发,还是从治理的实效考虑,都应该尽快制定江河流域水质状况公布制度。日报也好,月报也好,总归要有一个常态化的制度设计,让公众知情,参与监督,以形成社会上的压力机制,推动政府主动治理、联防联控。就像PM2.5一样,以前人们只知道呼吸困难,现在则可以在实时披露的情况下,调整个体的活动。

  实现水质状况公开披露,也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门槛,关键还在于认识程度,在于我们是不是真的有决心转换发展方式,从以往粗放式、以牺牲环境和民众健康为代价寻求发展的思路走出来。

  好在有关部门已经有所行动。据报道,今年环保部将出台《城市地表水水质排名办法》,每年公布水质最好和最差10个城市名单;此外,还将建立黑臭水体管理信息平台,每半年公布全国黑臭水体信息。但愿这些措施能够尽快启动,并逐步细化。

  空气和水,既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公共品”,其公共性特征也决定了每一个主体都有责任,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它们。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新民眼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6版:全国两会·话题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民生速递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新民资讯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3·15专版
   第A17版:3·15专版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家装专版
   第A32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新民法谭
以水质公开推动水污染治理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思想的尊严只属于人类
怕什么“人机大战”
“量身定制”
虽曰空前,难说绝后
美国版评论/随笔A07以水质公开推动水污染治理 2016-03-11 2 2016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