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些专家学者考证,月饼模作为糕饼模子最早应出现于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饴和酥”。因此,月饼模具在宋朝就开始流行,目前保留年代最久的是元代的月饼模子,雕有精美的“鲤鱼跳龙门”图案,另一块则是明万历年间的,刻有狮子滚绣球图案的糕饼模子。
月饼作为中秋食品,其文字和图案都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寓意,在传统文化习俗中,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也是月饼模具最常见的图案题材。月饼模具图案、形状的变化,一方面体现的是制作工艺的多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区别月饼的不同馅料。在形状上除了常规可见的圆形、方形、莲花形、桃形等,还有龙形、猴子形、佛形、寿星等造型;也有依照四季的景色雕刻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时花卉;另外一些吉祥的动物也常常出现在图案中,如龙、麒麟、蝙蝠等瑞兽祥兽则是图案的主角。栩栩如生的锦鲤图案,寓意吉祥的立体龟形,还有象征“福气到”的蝙蝠图案都是古人最喜欢的图案。
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神话传说都是古代月饼模具的话题,其制作工艺实属上乘,刀法细腻、布局精当,有些月饼模具上刻游一圈规则形状的花边,“缠枝花”就比较常见。这种月饼从模“打”出来后,显得图案规整而雅致,称得上是月饼模具中的“极品”。体量上,南方小巧而细致,北方宽大而粗犷。风格上,南方精雕细琢,北方简练率性。造型上,南方变化多样,或六角、或寿桃、或五瓣梅花。北方相对单一,仍以圆形和方形为主。过去一些有名气的酒家、饭庄、茶楼、商号等,大都有自己特别定制糕饼模子,作为自己主打宣传产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木制饼模具的黄金时代,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中秋月饼模具销量最大;等到了上世纪80年代手工木饼印制作迅速衰落下去,到上世纪90年代,饼模印雕刻制作几乎要淡出世人视野,那些停留在乡村间的月饼模具几乎灭迹。如今在古玩市场上,即便出高价也难寻觅到一块雕工精细的清代月饼印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