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基地做茭白文章
青浦区现有扶贫基地9家,其中7个位于练塘镇,2个位于朱家角镇,大部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扶贫基地由镇(街道)残联负责管理运行,区残联业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资金扶持、检查监督。
练塘镇是全国闻名的茭白之乡,这里的扶贫基地也充分利用茭白为残疾人做足文章。
每年的4月下旬到11月底是茭白上市的季节,驱车行驶在练塘,路边几乎都是绿油油的茭白地。在没有茭白的小半年中,嘴馋的食客还可以用茭白干炖红烧肉,回味一下鲜美的茭白滋味。
自6月底开始,青浦练塘农副业公司已开始与残疾人扶贫基地里的农户们对接收购茭白干。与以往农户在市场上零散兜售或被动等待贩子上门不同,由农副业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集体收购,不仅从源头上增加了农户收入。而且,在销售时会贴上“阳光产品 感恩回馈,源自残障人士的劳作”标签,其中1%销售额还将用于支持扶贫基地运作,体现阳光公益扶残助残的初衷。
据区残联劳服所和练塘镇残联的负责人介绍,练塘镇共有2446名残疾人,70%生活在农村,种植茭白的就有700多户,种植面积甚广。其中,听力残疾人徐阿多和妻子彭亚芳去年挂牌成立的家庭农场就有200多亩茭白。这么多茭白地,不仅生产销售是个大问题,雇人也不容易。
记者在徐阿多和彭亚芳的家庭农场看到,今年挂牌成为扶贫基地后,这里安置了12名视力、肢体和智力残疾人,其中大部分是本村的。因为市区两级残联的政策到位,如今残疾人就业积极性高了,农场招到了更多合适的雇工。徐阿多说,一亩地能种出一两千公斤的茭白,在家庭农场和扶贫基地成立前,他们只是做点茭白干自己吃吃,今年,已经加工了上千公斤交给青浦练塘农副业公司,农场和农户的收入都增加了。而且,在阴雨天还可以用机器集中烘干,避免了无法自然晒干造成霉变的损失,大家都很欢迎这样的帮扶。
农副业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对接的残疾人农户都可以得到施肥、防虫害等技术指导,而且,通过公司进行农超对接,茭白和茭白干送进超市销售,销路和价格都有保证,高峰期一天能销售一千公斤茭白。未来,公司还会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例如规范手工切割茭白干的粗细长短,在保证手工茭白干风味的同时,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让青浦茭白走进千家万户。
带着残疾人一起种田
在练塘镇,山西农业大学毕业的两个80后大学生创办了一家试验循环经济的绿椰农业合作社,今年4月,这里也接纳了14名练塘本地的残疾人,占了员工总数的1/6,正式挂牌成为扶贫基地。
理事长刘永军说,现今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村子里的主要劳动力只剩下了中老年人,通过政策鼓励农村残疾人到田里种地,既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又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年轻的刘永军和同伴原先并没接触过残疾人,并非没有产生过顾虑,而且,一大批智力、视力、听力和肢体残疾人最初来到合作社的时候,对残疾人缺乏了解的他们,也经历过一段磨合期。
经过一两个月的磨合,他们给每个残疾人都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既能让他们通过胜任力所能及的工作树立了自信,收入增加后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提高了,而且,也改进了农场的管理。走在田埂中,刘永军随手指着水沟向记者介绍说,原先沟渠和道路边杂草丛生,如今安排了不便进大棚下地的肢体残疾人从事清洁工作后,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为了便于沟通和互帮互助,合作社里的残疾员工分成2组,不把他们单独安排在普通员工中,而且,还有专门的负责人带班,手把手地辅导和服务,让残疾人更好地开展工作。因为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正好最近又增加了200亩大棚,刘永军和合作伙伴打算未来招聘更多残疾农户,与残疾人共同致富。明年,青浦区的残疾人扶贫基地还有望升级为市级助残基地,政策可能会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和基地都将得到更多实惠,扶贫基地有望在青浦大地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