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健身热情高涨
石小姐是银行职员,平时工作繁忙,但她还是能保持运动习惯,这得益于一款手机健身软件。“我通过手机软件的指导,每天晚上做半小时瑜伽,已经坚持了2个多月。”石小姐说,她每天把运动成果晒到朋友圈,很多朋友点赞。大家一起互相监督,运动起来更有动力。
郑先生也是手机健身软件的忠实粉丝。“因为我很胖,去健身房总是受打击,又不能坚持,体重老是反弹。现在我用手机记录跑步和平板支撑数据,越来越有劲,心态也好了。”
不过,市民吴先生却对健身软件给出了不一样的评价,他认为除了计算跑步的距离、燃烧的热量外,其他类型软件对他一点帮助都没有,照上面所说的练习腹肌,根本就弄不明白到底如何用力、在哪个部位用力。“如果看看手机就能练出很好的效果,那么多体育项目就不需要教练了。”
数据打分只能参考
手机健身软件越来越流行,因为操作简单,能看到自己的运动量,既能保持运动的私密性,又可以分享给好友,已经成了不少市民的健身“神器”。记者调查发现,各类健身软件已达上千款,其中最热门的是跑步类、肌肉训练类和趣味闯关类软件。但是,由于受到统计方式、定位误差、信号强弱等原因干扰,很多健身数据并不精确。
时下,跟着手机视频做力量训练受到追捧,专业健身教练张明认为,“软件对大众培养健身观念很有帮助,对于初学者、普通市民来说有辅助性作用。”然而,这些软件类似菜谱,它教给你每道菜的做法,但是效果还是因人而异的,菜谱不能保证你能够做出一桌大餐。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动作,难以把握动作的力度与发力点,盲目做容易对自身造成伤害。
另一位健身教练徐建国指出,“跟着软件学动作,不规范的动作难以刺激肌肉,很难达到锻炼目的。”此外,锻炼效果的取得,需要一个时间量的保证,每天至少1个小时,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健身软件都难以做到这个时间限制。
不可忽视运动损伤
“锻炼一定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能盲目依赖手机软件,否则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龚利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接诊了多名由于不当运动而造成身体损伤的患者。“有跑步导致关节损伤的,有做腹肌训练导致腰椎损伤的,还有做平板支撑导致棘上韧带损伤的。”
龚利认为,运动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年龄不同,适宜的运动肯定存在差异。因此,完全按照手机软件来制定运动计划本身就不科学。哪怕是完全健康的人,若运动强度过大,同样会有危害。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运动更多是为了缓解压力、促进健康,在选择运动项目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由慢到快、少到多、短到长、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健身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同时注意运动间歇的放松,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运动损伤。
本报记者 左妍
欢迎读者扫描右上角二维码下载新民邻声APP,进入话题板块对本文进行评论互动,部分优秀点评将刊登于明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