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真西二居民区书记徐培英因为小区治理问题,每天喊到嗓子哑掉,居民区一有什么事,她就得赶去“灭火”。2013年,樱花苑开始以“小微公益”项目为抓手,以打造环保家园为号召,积极促进社区自治机制的有机生长。
对实施垃圾分类,一开始不少居民不屑一顾:“要弄点有腔调的,垃圾分类没花头。”有的居民不良习惯一时难改,垃圾袋口不扎好,一路“天女散花”。
真西二居党支部带领党员、志愿者、老年读报组的成员通力配合,在垃圾桶上方树起“温馨提示”,用废旧铁皮做成清洁钩,居民志愿者组成8人环保小分队接力巡逻,居民还编排了《樱花苑之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樱花……”带动大家都来爱护环境。
这触动了很多居民的心,原来对此不以为然的人,主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里,小区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在短短半年内达到了90%,而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户数也达到了75%,志愿者队伍扩大到200多名。
去年3月,樱花苑“小微公益”项目成立了绿色种植学习组。最初的12户家庭每户都种植了豆苗、豌豆等,拿到樱花节现场展示,引起广大居民的兴趣。真西二居党支部因势利导,积极争取到公益组织的项目资助金3000元,用于购买托盘和种子等物品,绿色种植小组越来越壮大,后来发展到70多户家庭。
按照居民自治的原则,这支队伍全部由居民自己管理,推选了组长、副组长,管理从资金运用到物品发放的所有事务。现在,每周三下午,组长潘阿姨会组织组员集中活动,交流种植心得和经验,并且把种植好的绿色蔬菜汇集到一起展示,每到蔬菜成熟时,大家还会采摘下来,送给小区的孤老。
种种公益活动既交流了经验,又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有一个困难居民因为帮困款的多少而吵闹,邻居们一边教育他“你已经按照制度多次拿到了帮困款,再要就是贪心了。”一边也纷纷想法帮助他。一场场纠纷,就此化解。
如今,在小微公益项目一步步带动下,樱花苑形成了良好的自治风气,小区环境变得美好,居委会干部也觉得“管理”负担减了很多。
社区版记者 傅佩文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