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卢女士这样的烦恼并不少见。有年轻人感叹,和父母特别是公婆长辈之间,有必要建群吗?
反对 保留独立社交圈
卢女士的烦恼源于和婆家建了一个群,她说:“在这个群里我几乎不说话的,都是老公汇报的多,婆婆指示的多,现在我连看都懒得看。我的个人微信也对公婆设置了权限,不让他们看我的朋友圈,我也不看他们的。”那么,像卢女士这样的情况是否普遍呢?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APP活跃用户排行榜》显示,在微信的用户群体中,26岁以上的占到了60%左右。而QQ正好与之相反,60%的用户年龄都低于26岁。腾讯发现大量学生上网使用的第一个产品仍然是QQ,经调研,这些学生不想把父母拉黑,又不想和父母使用同一款软件,所以依然使用QQ。可见,在微信这个新的交际平台里,年轻人是不太乐于待见长辈的。发生在卢女士身上的矛盾与尴尬,或许正是因为长辈与小辈之间的过于“融合”。
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陈默说:“朋友圈是什么?是个人的社交朋友关系圈啊,既然小辈不想把长辈当社交对象,不认为彼此之间是朋友关系,希望有更多自己独立的社交圈,那么长辈又何必硬要挤进孩子们的朋友圈呢?”陈默担心,是否会有另一类婆婆,希望以进入儿媳朋友圈的途径观察对方的日常交际,从而发现所谓的蛛丝马迹,反映的还是生怕儿子“吃亏”的心理,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赞成 彼此关注是亲情
“不能单纯地把朋友圈看成一个聊天工具。把父母、公婆拒之在朋友圈外,折射的可能是一种亲情的淡薄。”上海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说,在网络平台里,现在的年轻手机控每天要花很多时间与朋友、同事、同学甚至还有陌生人聊天,而分配给与长辈聊天的时间少之又少,老人想进入孩子的朋友圈倒并不是一定要“窥视”什么或“管住”什么,而只是想多一些与孩子的亲情沟通渠道。这样的愿望,小辈要反思也要重视。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陆瑜芳说,进入小辈的朋友圈对老年人而言或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可让他们了解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层面,小辈借助微信可以随时与长辈互动,主动提供信息让老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状态,主动了解老人们的生活、心理需要,这样的心灵抚慰效果远比那些推销的保健品要强得多。此外,通过把长辈特别是父母、公婆、岳父母拉入自己的朋友圈,还可以进一步融洽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婆媳关系乃至家族关系。试想,如果长辈与小辈之间的沟通也能够线上线下联动,让老人活得像小孩,让孩子更懂得长辈,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岂不是千金难买?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