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全长平均约4~6米,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它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由于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具有走向迂回重叠、管腔狭小、肠壁薄等特点,处于常规胃镜和结肠镜难以到达的位置,因此小肠一直是消化道最后才被攻克的“堡垒”。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小肠检查从最早的小肠薄钡,到此后出现的胶囊内镜、小肠CT重建,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日益提高,但这些只是影像学检查,由于无法进行活检获得病理学依据,许多小肠疾病只能通过手术才能得到最终的明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随着内镜下诊治技术的精益求精,小肠镜的出现,让全消化道微创诊治成为了现实,也成为了小肠疾病的“克星”。
小肠疾病较多,有血管性疾病、小肠肿瘤、憩室、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目前气囊式小肠镜是一根长2米左右的内镜,加上塑料气囊外套管,从患者的口腔或者肛门进入。在小肠镜检查过程中,医生寻腔入镜,通过小肠镜和外套管头端的气囊充气和放气交替,将原本细长的小肠套在外套管上面,最终在透视下可以看到,小肠镜在腹腔形成2~3个同心圆。由于小肠有4~6米长,又在胃和结肠之间,因此要完成全小肠检查,一般需要从口侧端和肛侧端进镜,进行对接才能进行全小肠的检查。它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对病灶及其周围组织和黏膜进行反复和详尽的观察,并可对病灶进行活检获得病理学依据,甚至可以对病灶进行镜下的微创治疗。
在治疗方面,以小肠息肉,如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为例,由于其有一定潜在恶变性和出血的发生率,如果息肉较大,常规是需要进行小肠肠段切除的手术治疗。其中所产生的手术风险和费用是患者很大的负担。现在,较大的小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就可以摘除了。
在小肠镜下发现息肉之后,可以通过内镜钳道插入注射针在息肉基底部黏膜下层(第二层)进行肾上腺素溶液的注射,将黏膜下层变厚抬举,再用圈套器轻轻圈住息肉进行电凝,电切,最后将切下来的息肉通过外套管腔道取出进行病理检查。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由于完全是在黏膜下层进行摘除治疗,并且注射了止血溶液(肾上腺素盐水),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病理学的诊断。目前在胃及结肠息肉治疗方面,EMR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小肠息肉治疗方面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由于小肠具有蠕动较快、迂回重叠、定位难等特点,要对病灶目标“指哪儿,打哪儿”进行一系列的操作,这就要求操作医生具有相当扎实的内镜基础和小肠镜的控制技巧。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在单气囊小肠镜下,成功进行了小肠息肉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作为国内首先引进单气囊小肠镜的单位之一,在小儿消化疾病诊治方面有相当多的经验。此次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病理学的诊断。
随着内镜诊治的普及和医生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小肠镜的出现填补了小肠疾病诊治的“盲区”,成为小肠疾病的“克星”,让全消化道的内镜微创治疗成为现实。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主任,主任医师;专家门诊:每周二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