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关于梁林故居被拆的新闻事件,竟成了“历史悬疑剧”。
龙年春节里,传来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消息,本报连续刊发了新华社的相关报道。我也写了题为《拆梁林故居,吃了什么“胆”?》的评论,提出要对“罔顾政府禁令、傲睨文保法规、藐视舆论监督”悍然拆除故居的人,依法追究责任。
不料,事件有了逆转——据北京晨报昨天报道,北总布胡同26号院房主的孙女反映,被拆的梁林故居,是他们家的住宅,而真正的梁林故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拆掉了。这个笑话闹大了。闻讯后,本报驻京记者赶到现场采访,老街坊马大爷也非常肯定地说梁林故居“早就拆了,有年头了”。
难道,开发商违规拆除梁林故居的一系列报道,真的是媒体摆了“乌龙”?
且慢,事情怕是没那么简单,在我看来,疑点重重——
疑点一:将26号院当作梁林故居,并非始自今日,而是早在2009年。两年多来,为什么没有人出来说明真相呢?
疑点二:从新华社到北京的报社,曾有多路记者前往实地采访,老街坊们为什么没有告诉他们这房子不是梁林故居?
疑点三:既然不是梁林故居,为什么国家文物局要将其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为什么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去年3月还向开发商发出通知,要求其做好梁林故居的保护,并称其为“不可移动文物”?
疑点四:如果梁林故居是20多年前就拆的,开发商在一片批评声中为何不出来叫冤枉,而要替别人“背黑锅”?
我曾在书中见过林徽因先生亲手绘制的梁林故居图纸,这张图,网上就查得到。拿着这张图,到现场去比对,要弄清新近被拆的房子,究竟在不在梁林故居范围之内,并不难。
当然,梁林故居到底有多大范围,梁林故居究竟何时被拆,这样的问题,我等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的人,是没有资格回答的。可是,有资格回答的人,又是什么态度呢?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北京市文物局和东城区文化委,都没人说得清楚。难道,在文物保护部门那里,梁林故居也是一笔糊涂账吗?
梁林故居,不该成“乌龙”。对这出“悬疑剧”,一则,希望文保部门给出权威答案;二则,希望通过此次事件,大家一起来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名人故居,如何对待老街区,如何对待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不要动不动就拆,好不好?
无论如何,梁林故居已成废墟。重新再造个假文物,意思并不大,还是在原址立一块碑吧——告诉后代,梁思成林徽因曾经在这里住过;告诉后代,我们曾经不懂得珍惜,请他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
(相关报道见A12·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