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院一毕业,他就进了父亲的诊所,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
父亲的诊所,方圆十里八乡很有名,每天就诊的人,排成长队。医药费便宜,是它最大的特色。在市医院看一次腹泻,得百十元,到父亲的诊所看,十几元就药到病除。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大处方。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
他本可以像他的同学一样,选择进城里的大医院的,但他没有选择留城。父亲当年被打成“右派”,从城里的大医院下放到这里,在他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淳朴的乡亲们的照顾和庇护。所以,后来父亲被平反后,坚决地放弃了回城的机会,在乡里扎了根。他对那段艰苦的生活,也有印象,所以他也选择了回乡。
诊所只看一些普通的病症,诸如感冒、腹泻、炎症之类。如果病情复杂,他们会立即建议病人上大医院诊治,以免延误。对他来说,这可谓小菜一碟。读大学时,他就成绩优异,兼之每年寒暑假都在父亲的诊所里实习,可以说,他的医术已经一点也不比父亲差。而他看过的病人,也确实都很快痊愈了。然而,奇怪的是,来看病的人,大多仍然会选择让父亲看。有时候,看到对面父亲的诊室前排着的长队,而自己诊室门前病人稀稀落落,他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那天,他看完一个病人,后面没有排队候诊的了。于是,他踱进了父亲的诊室。
父亲的诊室外排着队,诊室里,父亲在详细问诊、把脉,察看舌苔、摸腹,然后,给病人开处方。他特别留意了父亲所用的药,与他的判断,几乎一致,根据病人的病情,他也会开出这个药方的。一切似乎与自己的诊治,都没有什么差别啊。
这时,一个姑娘陪着一位老人来看病,是肠胃不舒服。老父亲仔细问诊检查后,确诊是消化不良。开好药,老父亲对老人说:“老哥,我刚刚检查了你的咽喉,你还有慢性咽炎啊。”老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难怪经常感到喉咙不舒服,你也给开点药吧。”老父亲摇摇头:“慢性咽炎重在保养,你一定抽烟吧?听我一句话,把烟戒了。烟不戒,吃什么药,你的咽炎也好不了。”默默站在一边的姑娘忽然激动地插嘴说:“爷爷,你听见了吧,医生都让你戒烟!”老人看看姑娘,又看看老父亲,憨憨地说:“是得戒了,戒了!”姑娘搀扶着老人站起来,笑着对老父亲说:“医生,谢谢你,你的话他听。”
看着这一幕,他猛地一震,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喜欢找父亲看病了。
下一个病人是牙痛。老父亲检查后,确定是牙周炎。老父亲开好药,问病人,是不是喜欢吃咸货?病人直点头,最喜欢吃腊肉和咸菜了,每年冬天,家里都会腌很多咸货,一直要吃到夏天呢。老父亲摇着头说:“咸货开胃,但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少吃点吧。”病人捂着腮帮子,点点头:“听你的,今年就少腌点咸货了。”
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诊室。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孩子走了进来。孩子肚子疼。化验单显示,孩子肚子内有蛔虫。他很快就开好了药方,递给孩子妈妈。然后,他拉过小孩的手,看了看他的指甲,笑着对小孩说:“你看看,你的小手指甲太长了,里面藏着好多小虫呢,一不留神就跑进了你的肚子里。记得要多洗手,常让妈妈剪指甲哦!”男孩腼腆地低下了头,妈妈对孩子说:“听到了吧,医生叔叔的话,是不是跟妈妈讲的一样?”男孩看看他,又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他微笑地目送年轻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心里暖暖的。又一个病人走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