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39岁的秦娴成为65位老人的“飞来女儿”。今年,秦娴50岁了,她依然是60位“爸妈”的“飞来女儿”。
2010年全国敬老孝亲模范、2011年度“上海慈善之星”秦娴说:做“飞来女儿”,她和老人们的生活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每月21日 “秦娴敬老爱亲日”
11年前,秦娴刚刚从日本归国。多年的积累,让她的财务比较自由了,她就做起了自由职业者。有一天,她随一位朋友去看望朋友的妈妈,那位老妈妈住在长宁区新泾镇敬老院。
那是秦娴第一次走进敬老院。“不能每天见到亲人,老人们寂寞吗,伤心吗,难过吗?”走出敬老院后,秦娴一直放不下这些念头。
“我是不是可以常去敬老院看看,为老人们做点什么?”秦娴这么想,然后,就这么做了。
于是,当年新泾镇敬老院的65位老人就有了一位“飞来的女儿”。秦娴心细,当初,她看到有的老人没劳保,有的老人为了小毛小病也要跑医院,她就为敬老院配备了“秦娴敬老爱心医药箱”,备齐了日常的必备药品,还为患糖尿病的老人购来了尿糖试剂测试血糖。为了让老人坐得舒适,活得健康,秦娴又为老人添置沙发和健身器……。
从第一年开始,秦娴就决定每年为老人们定期捐赠,由敬老院为老人们购买日用品。秦娴平时省吃俭用,外出为老人办事总是骑着自行车,但她为老人花钱却一点也不吝啬。过去10年,她已为老人捐资捐物超过10万元。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这个女儿不仅“飞”来了,而且,还把每月的21日变成了“秦娴敬老爱亲日”———这一天,家住闵行的秦娴一定会赶到长宁新泾镇敬老院,跟老人们团聚;这一天,也就成了老人们最盼望的日子。
“爸妈”的回馈 赈灾互助也是“社会参与”
“老了,没用了,进了养老院,就一天天地打发日子吧。”秦娴说:“我最怕老人们这么想,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人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被关爱的;而且,人老了照样还能参与社会活动。”
2008年、2010年,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相继发生大地震后,新泾敬老院65位老人都慷慨解囊,你100元、我200元为灾区捐款。要知道,老人们并不宽裕,当初,有的老人为了节省2元理发费,该理发的时候也不理发。
“但在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为赈灾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这让老人们感觉很安心,也让我们这些小辈很开心,毕竟,这也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参与。”秦娴说。
更让秦娴开心的是,老人们在变,变得开朗了,有时候像小孩子一样斗嘴取笑。他们也不再为理发发愁了,敬老院每月的免费理发服务,把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于是,当初的“长发故事”,也就成了老人们相互打趣的笑话。“这样很好,这说明老人们的人际互动状态,很不错。”秦娴笑道。
还有一件开心的事,因为秦娴,过去不常到敬老院探望父母的小辈,如今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就会想到接老人回家;有的小辈还当面感谢秦娴热心照看老人。
儿子的牵挂 外公外婆们都好吧
儿子第一次跟秦娴去敬老院,只有8岁,如今儿子已经18岁了,在美国读书的他常常在电话里问妈妈:外公外婆们都还好吧,那位总是叫我“小弟”的陆阿婆还在吧?
秦娴记得,儿子8岁那年,第一次在敬老院陪老人们吃饭,小家伙蹦蹦跳跳的,在老人们中间跑来跑去,叫一声“外婆”,再叫一声“外公”,老人们个个听得眉开眼笑的。
儿子12岁那年教师节,他和同学们去看望退休的老师。回到家,儿子很有成就感地告诉秦娴:妈妈,我陪老师说了两小时的话,很有耐心啊!
秦娴听了,心里暖暖的,善良是可以传递的。
一直到儿子出国留学前,每年春节,儿子都会跑去敬老院,为每位老人献花,陪老人在敬老院吃“年夜饭”。儿子从小家伙变成了大小伙子,她这个“飞来的女儿”还要继续尽女儿的本分,这个月刚刚过了“21号”,接下来,就准备下个月的“21号”吧。
这些事,秦娴想想就笑了,善良真的是可以传递的———秦娴自己的三口之家是人们公认的“孝星之家”,这些年来,“孝星”将善意传递到敬老院;这些年来,不是只有她这个“飞来女儿”在孤军奋战啊,不少企业、个人也都走进敬老院,成了老人们的朋友呢!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