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阿沙乐刚到上海,便加入东华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分配的任务是去敬老院陪伴老人。他记得第一次去逸仙敬老院的场景:还不太会说中文,只能回答老人简单的问题“你是哪个国家的?”“叫什么名字?”看完一个节目后,老人们在说下面的节目让阿沙乐唱歌,可阿沙乐听不懂,老人们都在说“去,去,去”,催着他上台。情急中,阿沙乐用英语在问“什么事?”这时,一个60多岁的老伯伯脱口而出“Let’sgosing。”阿沙乐这才明白过来,后来他知道这位老伯伯上世纪70年代曾经去非洲支援建设,心里非常感动。以后每次去,这位老伯伯都很开心,阿沙乐说:“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陪老人说说话,唱唱歌,做的也许并不多,阿沙乐却这样说:“如果别人需要,我有的就会给对方;我愿意用我拥有的,去帮助其他人。”
阿沙乐只是东华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中的一员,除了他之外,还有很多“老外”做着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来自南美洲哥伦比亚的吉蒙,每个月,他都要参加红十字会活动,包括艾滋病宣传活动、急救比赛等,他还去孤儿院看望孤儿,义务教小朋友们西班牙语。吉蒙说:“做这些事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哪天没有去,总感觉生活中缺少了什么。”
来自德国的杰炎森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期间,他组织留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为受灾难民捐款,上海市红十字会为他的团队颁发荣誉证书。
今年夏天,阿沙乐、吉蒙、杰炎森都要毕业了,眼下,他们正在筹划一个爱心活动:东华大学足球队是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赛冠军,他们计划今年比赛期间,在上海各高校义卖印着东华球队标志的T恤,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长宁区的贫困家庭。
问起阿沙乐做这些善事的感受时,他的回答很坦诚:“在中国看电视有时觉得很奇怪,有人做了好事,你们记者都喜欢问那个人,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做好事还用想吗?只要你的内心一直是想帮助别人的,你做一件好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想,而且永远都会这么做。”(线索提供:东华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相关链接】
“寻访身边的雷锋”征文(含图片)请于5月5日前邮寄至桂林路100号香樟苑412室上海师范大学团委(邮编200234,信封上注明“征文”字样);也可发邮件至xunzha°1eifeng@126.c°m。附上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登录新民网上海滩微博(t.xinmin.cn),以#身边的雷锋#为话题发送线索,就有机会参与,您的线索一经采用,将获得最高500元的爆料奖励。或可通过新浪微博“@雷锋就在你身边”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