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名人讲堂”前天下午在三山会馆举行。文史馆馆员、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受邀主讲“上海城市的特色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当听众对其工作表示敬佩时,他却遗憾地说自己能力有限:“抢救出的古城还太少,大多数都没有保下来。”
阮仪三指出,中国传统城市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特色,近年来,急功近利的建设导致城市特色逐步消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成为每个城市迫在眉睫的议题。他以上海为例,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供人们观瞻、旅游、开展文化活动,更是要留下一些历史的精粹来引导我们建设新城市。比如,当初对虹口犹太人历史居住区建筑的保护,保留下了那段珍贵历史,现在让上海这座城市收获美誉。
山西平遥、云南丽江、福州三坊七巷……中国诸多古城保护的背后都有阮仪三的努力。众所周知,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阮仪三却惋惜地透露,当初在平遥周边、比平遥更好的明清建筑群还有若干处,现在全没有了。“保护和建设本不该矛盾,看看苏州的老城区和新城区,能各司其职。”阮仪三认为,提高公民的古建筑遗迹保护意识,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千城一貌、仿古伪造、纵容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搞“试验田”被阮仪三指责为当今中国古建筑保护的“三害”。“真正留存下来的古迹能让建筑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中国建筑师建设出民族的、独特的、现代的城市风貌。”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