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民小秦网诉父亲癌症晚期转院折腾,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关注,引发了媒体大讨论。这使我回忆起十几年前,我在担任地段医院工作的一段往事。
那天,我照例手拿肿瘤发病卡,上门访视患者。我轻叩房门,只见门一开,两只狗冲着我狂吠,接着一个中年男人凶巴巴地看着我白大褂左上的红字,大吼一声:“侬来作啥?!”我这一惊一吓,差点眼泪掉下来,强作镇静地说:“我是来对某某访视的,了解一下他的情况。”他瞪眼说:“我不找你们算账,你倒自己来了?”“为什么?”“阿拉爷胃癌就是被你们医院耽搁出来的。”我说:“请你让我进去,慢慢讲。我今天不仅仅是代表医院,还代表区肿瘤办公室(现归疾控)。你有意见我可以转达,你若能帮助我们改进,还要谢谢你。”他说:“你走吧,我烦着呢。”我不想就此中断工作,于是说:“我的这项工作事关肿瘤防治,作为公民你有责任配合。如果你有什么具体困难,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他总算让我进门坐下。
他父亲正在住院,我询问记录了相关的初发病症状,哪家医院首诊。有无家族史,饮食习惯等。第一确诊肿瘤的医院采取了什么治疗措施,以及目前情况等等。他依然愤愤不平:“你说说,你们医院为什么没早看出来?后来转到中心医院不久就成了晚期胃癌了。”我答:“肿瘤防治就是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事实上并不容易。医生的医嘱有两种:一种书面一种口头。作为儿子,你是否做到你父亲每次看病都陪伴他,随时做进一步的检查?”“我忙呵,现在更是焦头烂额。二级医院说床位紧张,要我爸出院,住你们地段医院啊?”我说,“我们医院没有条件收,每个区有一家指定的地段医院可收,要不我们联系一下,看有无床位?”他又烦躁了:“我爸生病,这里看那里看,住院转院,我头都痛了。真的吃不消。”我建议:“你看看你有无不上班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或者雇个保姆在家照看,我可以为你父亲建立一个家庭病床,让他得到一点医疗帮助,平稳度过最后的岁月如何?”他说:“我可以考虑一下,请我弟弟来帮忙。谢谢你。”我说:“让我们一起配合,共同努力,使老人家得到心理安慰、延长生命。”
后来,他弟弟从外地赶来专职照顾父亲,我为老人定期上门出诊,给予支持疗法,静脉营养补液。因为晚期病人十分消瘦,我关照他弟弟用小枕头垫在骨头突出的周围,减少摩擦和压迫;帮父亲多翻翻身,防止褥疮。他父亲到了最后阶段,老人很安静,没有更多的痛苦。我请家属做好心理和后事准备。两兄弟对我表示感谢。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不用客气。你们也很孝顺,让老人家最后感受到了关爱。”
医患不能对立的,双方要和解。全社会讨论关心晚期癌症病人最后阶段的治疗安排,是一种人文进步。医疗资源紧张是不争的事实,晚期病人的安置和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医院的事,需得到整个社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