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我国南方称为“鹞子”、北方叫做“纸鸢”,它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按即鲁班)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其中的木鹊,可算是风筝的鼻祖。在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风筝不仅常随春风舞,甚至被装上竹哨,高骈的《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关于“风筝”的得名,陈沂的《询刍录》解释:“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后来,风筝逐渐制作得精巧绝伦,并出现专门的艺人;而清明放风筝,则演绎成了普遍流行的民俗,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提及:“清明扫墓……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明清时期的江南,人们每逢清明都要放风筝,其形状均为鸟兽虫鱼或各种人物;而且,也会在夜晚放风筝,其拉线上挂有一串串彩色的微型灯笼,极似闪烁的明星,被唤作“神灯”。大家对风筝情有独钟,除了用它玩耍,还带有特殊寓意:清明时节春风正盛,可以让风筝带走一切“晦气”。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里对此有较多描述:大观园众芳正同宝二爷赋柳絮诗,突然窗外竹梢上挂住一个大蝴蝶风筝,黛玉让丫鬟送走时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李纨在劝黛玉放风筝时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在放风筝时,紫鹃则“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咯噔一声铰断”,“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古人在清明放风筝前,常会把自己预料的所有“霉事”都写在上面,待它升至天空便剪断拉线,任之悄然飘走,相信这样做能够除病消灾,一年平安吉祥。这种有趣的民俗,被称为“放断鹞”,顾禄的《清嘉录》谓:“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杨韫华还吟过一首竹枝词《放断鹞》,生动反映“放断鹞”情景:“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放断鹞”之举,虽仅属心理安慰,但也不失为一种轻松的自我排忧方法。
如今,许多人已不谙“放断鹞”,但清明放风筝的民俗仍沿袭。在云淡风轻的仲春,擎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去旷野放飞,望着它乘风而上,无疑是一件赏心乐事;同时,这也是一项健身的休闲: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虑,锻炼腿、臂、腕、手、腰、肘等部位,并有利于消除眼睛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