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绣品家属中,有一类用布料或绸缎缝制,上面刺绣着花鸟兽鱼,故事人物、吉祥图纹的小烟丝袋,俗称烟荷包。烟荷包问世于明代,盛于清朝,至民国年间渐渐淡出,解放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较流行。烟荷包因其实用又可观赏,并与烟杆一起常携带于身,故明清以来除妻为夫制,母为子作外,又作为少女精心绣制赠与意中人的定情信物。那小小烟荷包上不仅倾注了少女的纯洁心愿,从中亦可窥出姑娘的女红功底和才识深浅。它不论在款式、构图、配色及刺绣手艺上都颇费未嫁女的一番闺思。
烟荷包分有盖和无盖两种。无盖的穿绳后可收口,使烟丝不至散落和受潮。一般有盖的工艺比无盖的繁缛,它的鉴赏价值亦高于无盖的。有些烟荷包还配以玉坠或流苏,古人将之系悬于旱烟杆下或腰间,一步三摇,悠闲自得,气派十足。
九十年代末,我在苏州文庙古玩摊上喜获一款清代布质绣花烟荷包(见图),该烟荷包高9.5厘米,最宽间距10厘米。它外形别致,构思巧妙,图案寓意含蓄,配色艳丽不俗。此烟荷包用蓝、绿二布作底,裁剪成娃娃脸蛋形袋囊,冠以公子帽袋盖,帽沿两端翘檐下悬一对串珠绿色流苏。荷包前后两片间用织花滚边布条缝接。袋盖上绣缠枝花,周边框以贴绣条纹。袋囊中绣着三朵烂漫的折枝花,似印嵌在娃娃脸上的笑靥。花丛上绣一羽高冠公鸡,又喻锦上加官之意。妙在那羽公鸡不落俗套,而取伸颈俯首欲作仰天啼鸣前的蕴气蓄势之态。从中可窥出绣女借鸡喻意,巧妙地寄托她激勉郎君奋发图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