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用“一双会说话的手”来形容梅派传人言慧珠,她的弟子张洵澎,则被人描绘成“会说话的腰肢和四肢”。自从16岁那年以一出《游园惊梦》赢得满堂彩后,她的名字从此便和《牡丹亭》、杜丽娘联系在一起。用“美人如花”来形容张洵澎,一点不为过。见到张洵澎,一点都看不出她已有72岁高龄。
6月1日至3日,由史依弘和张军主演的昆曲《牡丹亭》将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这些日子里,张洵澎一直忙着为弟子史依弘排戏。趁着间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张洵澎,给我们回忆起她的如戏人生。
1 小戏迷 考戏校
1941年,祖籍浙江诸暨西施故里的张洵澎出生于上海一个名门家庭,也是一个戏迷家庭。张洵澎从小是个戏迷,家里的一台留声机经常播放越剧、京剧、老上海歌曲等。但张洵澎和母亲一样,喜欢越剧,她的父亲则常带她去看京剧。小时候的张洵澎还爱唱歌,后来,郭兰英的陕北民歌她张口即来。
张洵澎的父母见女儿如此痴迷唱戏,萌生了让她学唱戏的想法。1953年底,张洵澎的父亲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招生,赶紧给女儿报名参加考试。“当时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院长是周信芳,爸爸喜欢京剧,让我去这个学校,完全冲着周信芳院长而去。”张洵澎说,“妈妈喜欢越剧,听说袁雪芬是副院长,也赶紧让我去考。结果我既没学京剧,也没学越剧,而学了昆曲。”
那年的考试,令她至今记忆犹新。考试当天,主考官要她唱首歌,张洵澎的一曲《太阳出来满山红》声音响亮,震惊了大家。考试对张洵澎来说并不难。主考官是后来张洵澎的启蒙恩师朱传茗,他让张洵澎模仿了几个动作,另一位传字辈老师在她的双脚背按了几下,两人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之后就是文化考试。
张洵澎回忆:“当时,给华东戏曲研究院秘书长周玑璋踩三轮车的老同志告诉妈妈,‘你女儿的名字已经被周秘书长记在本子上了。’”由于张洵澎条件出众,气质不凡,被周玑璋一眼相中,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2 杜丽娘 一炮响
张洵澎在昆曲闺门旦的艺术殿堂学了8年。1954年,她学的是基础大课《长生殿·定情赐盒》中的杨贵妃。1956年,开始排戏,但要说她真正的开蒙大戏,则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在朱传茗和言慧珠的悉心传授下,参加南北昆曲会演,张洵澎以杜丽娘一角一炮打响,她扮演的杜丽娘清纯美丽,“当时我正好16岁,一个花季少女,和杜丽娘这一角色十分相配。”
张洵澎的启蒙恩师是朱传茗,全本俞言版的《牡丹亭》则是言慧珠亲自传授给她的。“当时俞振飞、言慧珠老师排全本《牡丹亭》,我配演春香一角,我需要周末去言老师‘华园’家里排戏。朱传茗老师则边教戏边吹笛子。我在耳濡目染大师们高超艺术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在戏曲舞台上,要培养一名昆曲闺门旦不容易,张洵澎的悟性非常高,加上她的敏思善学,很快在昆曲舞台上脱颖而出。
3 好嗓子 受挫伤
毕业前一年,张洵澎面临了巨大的考验。由于舞台实践演出繁多,扁桃体常发炎,不得不求医,动手术割除扁桃腺,没想到小手术出了大问题。结果扁桃体没有开干净,却还要马上唱6个小段子,血一下子喷出来。言慧珠非常关心弟子张洵澎的嗓子,请来当时华东医院五官科的主任作仔细检查,医生建议她重新开刀。这对于已经吃过一次苦头的张洵澎来说,就像个晴空霹雳,她不想再动第二次刀。
自那以后,张洵澎的嗓子似乎打不开了,尤其高音“结绷绷”,有时唱到一半还会突然卡住。“记得当时有一出新戏,本子也拿来给我了,可是因为唱腔有很多高音,嗓子里仿佛有东西压着。”张洵澎说,她边唱边掉泪,老师仍然想给她机会,可是没办法,只能换人。嗓子受损,对张洵澎而言,是很大的打击,她甚至萌生了转行拍电影的想法。好几次被导演看中,但周矶璋校长都不肯放她去。“这可能是天意吧,昆曲需要人,还是要我结缘昆曲。”后来,张洵澎开始锻炼嗓子的肌肉,恢复的过程是辛苦的,但她一辈子在坚持。
4 执教鞭 不断层
1961年8月,张洵澎从上海戏校毕业。没过多久,随上海青年京昆剧团第一次赴香港演出。由于得到言慧珠的真传,张洵澎被观众称为“小言慧珠”。香港回来后,张洵澎随团去各地巡演,她塑造的杜丽娘的角色,风靡了各地的昆曲舞台。她也多次赴京参加各种重要演出和国庆10周年的庆典活动,随俞振飞、言慧珠在人民大会堂等一些重要的晚会上演出。
张洵澎的歌喉在昆曲舞台上经久不衰,她塑造的杜丽娘的艺术形象也是风情万种。然而,由于“文革”的关系,昆曲遭到了扼杀,1971年,上海京昆剧团解散,直到1987年才恢复成立。当时,刚刚恢复的上海戏曲学校的老校长周玑璋再三向她抛出橄榄枝,在盛情邀请下,张洵澎改执教鞭,开始了她的戏曲教学生涯。
对于教学,张洵澎提出了革新传统形体训练的新方法,倡导芭蕾及运动的舒展、轻盈、高贵的训练方法。教戏时,张洵澎不但在口传心授的传统基础上,紧紧握住了昆曲最核心的内涵,为继承、发展作贡献。在昆曲舞台上,张洵澎培养了一大批著名戏曲演员,史依弘、张军、孔爱萍、沈昳丽、罗艳、董圆圆、蔡晓秋、方亚芬、陈颖、董鉴鸿等,最小的学生已经是她的第五代弟子了,“什么剧种的都有,不少还是慕名而来的。”
如今,张洵澎依旧忙碌在她的教学舞台上,沉浸在她的艺术中。最近,她忙着帮史依弘排全本《牡丹亭》:“我们是相互欣赏的师生情。”排练中,张洵澎从一招一式、一伸手一投足,口传要十分讲究地传授。“京昆是一家,但昆曲中有许多手段,载歌载舞。”张洵澎说,比如兰花指要提着手腕,扇子要齐眉、双臂打开要齐肩,足不出裙等。“要把昆曲唱念区别好,水磨似的委婉、细糯,清亮、声情并茂,一切从人物出发。”
2009年,张洵澎作为密西根大学音乐系的访问学者到美国传授昆曲。“当年教的13个外国学生真聪明,教她们牡丹亭的《游园惊梦》、《皂罗袍》,唱和念中州韵,还真像回事呢,表演起来也有模有样。”今年7月,作为顾问,她又要去美国的中美文化交流协会继续传承昆曲。
5 两份爱 儿一半
张洵澎原来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蔡国强是篮球名将,儿子蔡一磊曾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芭蕾“王子”。1999年,蔡国强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令这个“三星之家”失去了一颗明星。
张洵澎的姨母是蔡国强的中学班主任,一天蔡国强看望老师,无意中说起自己尚未成家。在姨母的介绍下,两人认识了,相知相爱,结成百年之好。对张洵澎从事的舞台艺术,蔡国强是全力支持。拍摄四集电视剧《牡丹亭》时,蔡国强常常烧鸡汤、炖蹄髈送到拍摄现场给大家享用,为张洵澎的昆曲事业全心全意付出。
将门出虎子,蔡国强把蔡一磊带到运动员集训基地,蔡一磊也开始翻腾跳跃、满场飞跑起来。1987年,当他还只是上海舞蹈学校一名七年级学生时,就以惊人的弹跳高度和矫健优美的舞姿摘取了第十五届瑞士洛桑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的最高奖洛桑金奖,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第二人获得这个奖。问他是如何练就这一身绝活的,这位芭蕾王子含笑作答:“一半是我父母给我的。”蔡国强遗传给了儿子临场不惧的大将风度,张洵澎给儿子的则是丰富细腻的艺术才智。11岁的蔡一磊进入上海舞蹈学校后,张洵澎就成了他从艺学艺的家庭教师。她常常这样教育儿子:“要永远发扬拼搏的精神,要像海绵吸水那样,把人家的长处学过来,同时也要把中国戏曲中手、眼、身、法、步的技巧融合到芭蕾中去。”此外,张洵澎还经常教育儿子要有民族荣誉感。
可以说,如今的张洵澎将自己的爱分成两份,一份给儿子,一份还是她所钟爱的昆曲艺术和她热望中的未来“桃李”。